[上海的货物流、人客流、技术流、信息流、创新流、金融流等“流体网络”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海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这一股“流体推动力”加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确保自身的龙头影响力。而在这一股“流体推动力”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就是“人才流”,在最大化确保“人才流”本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人才流”的柔性流动速率与领域,从而进一步发挥上海人才辐射的“龙头作用”,提升“人才流”柔性流动的范围和效果。]
随着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开始了由内生性的、市场经济内在需求的软性驱动与外在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力量推动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转变对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体现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创新突破,以及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强烈意愿。
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背景下,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应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和辐射源”、“人才生态体系建设的样板田”以及“人才资源联动的平台和枢纽”,全面发挥其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人才辐射的重要作用。
一、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定位使其扮演着长三角城市群人才辐射中心枢纽角色
(1)上海“科技创新集散地”的城市定位有利于其加快形成向长三角城市群人才辐射的格局。
上海作为科技创新集散地,将推动诸多重要科研成果的集成并通过产品形式向长三角城市群发散。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发创新不可能仅依靠一个城市的资源与力量,而是需要集聚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力量与资源,依据比较优势,共同探索创新之路,从而推动整个区域内的技术升级与创新发展。无论是科技突破还是研发创新都需要相匹配的人才资本,因此需要在区域内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提升资源开发的效率与效果,服务区域整体科技创新的规划。
(2)健全的“流体网络”是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人才辐射作用的重要润滑剂。
上海的货物流、人客流、技术流、信息流、创新流、金融流等“流体网络”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海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这一股“流体推动力”加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确保自身的龙头影响力。
而在这一股“流体推动力”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就是“人才流”,在最大化确保“人才流”本地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人才流”的柔性流动速率与领域,从而进一步发挥上海人才辐射的“龙头作用”,提升“人才流”柔性流动的范围和效果。
(3)“服务经济的聚散功能”是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人才辐射的重要传动力。
在服务业经济新形态下,服务的形态、方式与流动路径都发生了重要的革新,更多是承载着服务经济的“聚散功能”。在“服务经济”时代,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将更多地依附于专业服务人才,例如金融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服务经济的“聚散功能”则需要通过服务人才链将服务内容与上下游产业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的闭环运行,从而有效发挥“上海服务”的人才辐射作用。
(4)“产业结构创新升级”是上海对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人才辐射的关键原动力。
上海一直致力于始终保持处于发展前端、科技前沿与文化前哨的追求,一方面积极强化金融业、航运业、商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上海市在这些优势产业领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但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的推动下,杭州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上海在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发挥的压力,特别是随着近期全国范围内人才争夺战的打响,上海正在面临着长三角兄弟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的威胁。
此外,与上海接壤的周边城市,同样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上海对其辐射不能仅依赖简单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整合,在此过程中,要稳定和加强上海“引领作用”的优势,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才链的作用,以人才链引领产业链和创新链,管控和优化价值链。
二、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人才辐射发挥引领作用
(1)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主要人才集聚地,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人才辐射源”的作用。
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经济、要素、区位、产业、创新等多方面显著的中心优势,是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辐射源。同样,人才作为产业、资本、技术的主要物理载体与运营者,其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是推动其他形式辐射的重要基础,因此人才辐射伴随着产业、资本与技术辐射而存在,因此,上海也应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的“人才辐射源”。
一方面上海应该主动在长三角人才整体布局和人才市场一体化战略规划制定中扮演领导者角色;带头培养一支能够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人才开发队伍,努力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人才治理能力,打造长三角的人才总体竞争力;通过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与上海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合作,建立富有活力的人才交流机制。
另一方面,参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思路,积极引导上海高端人才参与本地创新创业项目当中,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在沪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支持本地产业与企业的发展,鼓励上海专家学者加入到本地智库中,在发展难题、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为当地提供智囊团的作用。
(2)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具有人才优化配置的优势,能够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人才生态体系建设样板田”的作用。
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环境与发展生态的竞争。上海具有集聚人才的生态优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自由贸易主要的港口城市,上海融合了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并且随着近年来上海正在聚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上海越来越成为国内海外人才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上海人才政策、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商业水平等的不断完善,人才在上海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适应,而上海大规模、多层次、高素质的人群,也为每个人才在城市中找到与自己背景相似、有共同话题的群体,从而产生归属感。总之,上海已经为人才的集聚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人才生态的典范,对其他地区人才生态辐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才生活环境辐射。随着上海不断改善城市健康和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扩大国际教育资源供给,一方面,可以带动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升级,从而为人才集聚提供生活工作的基本所需;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效率的不断提高,周边城市的高端人才也可以共享上海的生活设施,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其次,人才营商环境辐射。上海正在更多地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破除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观念与体制障碍,不断提高人才的满意度与获得感,这对于周边城市是很好的借鉴与参考,周边城市可以学习上海在营商环境方面一些好的做法与理念,帮助更多的人才在本地实现商业目标与价值。同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利用并实践项目式、兼职式、候鸟式、联盟式、咨询式等多种不同的人才辐射模式,并且分析不同的模式适合的产业特征与企业类型,从而为长三角城市一体化人才辐射提供思路。
(3)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人才枢纽”,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人才资源联动的平台、人才数据服务平台的功能。
上海应该发挥人才资源联动平台的功能。完善区域内人才平台的共享与建设,是实现区域内人才共享,提高长三角地区人才辐射效率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破解对当前人才辐射困境的重要措施。上海应该主动发挥人才资源联动平台的重要作用。
首先,上海有条件最先加强区域内人才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覆盖党政干部、职业经纪人、科研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培训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数据库,同时健全以人才供求为主的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区域内的人才信息的互联互通。
其次,上海应该鼓励支持一批影响大、覆盖广、运营效果好的中介平台,开展跨区域服务,拓展类似于高级人才援助、人才租赁、人才信用担保等业务,促使人才服务与国际接轨,依靠市场机制对人才进行有效配置,提高人才辐射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
最后,上海应该积极发挥区域内各大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形成区域内统一规范的教育培训市场,从而满足区域内各大城市、各类人才在教育培训的需要。
上海应该发挥人才数据服务平台的功能。数据正在成为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将会给我们带来生活、工作与思维等方面的新的变化,人才大数据可以推动我国人才工作向高质量、精准化的阶段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才红利”的释放。
当足够多的人才大数据整合,我们就可以预测到某个个体的基本属性与行为方式,为用人主体单位筛选到精准匹配的人才,同时人才的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精确的度量;同时借助大数据,人力资本也可以量化,当人力资本转化为数据资产时,人力资源部门就为人才资本化做好了准备,通过对人力资本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帮助用人主体单位、产业行业甚至是城市厘清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储备与质量,从而提供决策依据。
总的来说,就是借助人才大数据的力量改进当前粗放式的人才引进与管理模式,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从而实现人才的精准匹配与服务,提高引人、用人的效率。
目前,长三角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才信息不全、不及时和不对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借助人才大数据加以解决。上海已经走在人才数据库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正在着力培养引进一批懂得大数据、收集大数据,并善于研究大数据、深挖大数据的专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上海人才大数据库与平台的搭建,将会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用人主体单位挑选合适的人才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与充分的决策依据。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16ZDA057)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