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大湾区之鉴:粤港澳凭什么比肩国际一流

2019-02-19 07:26:16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 李晃 每日经济新闻编辑 刘艳美

  千呼万唤,飞了近两年时间的“粤港澳大湾区”构想终于落定。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提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毫无疑问的高频词。纲举目张,随着规划纲要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已站上比肩国际一流湾区的赛道。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临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纵观世界三大知名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早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那么,什么样的湾区才能称得上“世界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来扒一扒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内在生长逻辑——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比肩世界一流湾区,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纽约湾区发展金融的“天时地利人和”

  不久前,广深两地关于“央行南方总部”的争夺又被摆上台面。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解决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强大湾区金融竞争力?纽约湾区的成功,或可提供一些启发。

  纽约湾区,又称为纽约大都市区,是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31个州市组成,面积约为3.34万平方公里。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纽约湾区人口达2340万人。同时,这里还吸纳了近60家全球五百强企业总部和58所世界著名大学。

  “高度发达的航运产业”“美国东部教育要地”“人口吸引力超强”……尽管纽约湾区有着众多标签,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其作为“金融湾区”的独特名片。

  据统计,2016年,来自金融、保险、地产和租赁产业的GDP达5473.71亿美元,占纽约湾区GDP总量33%左右,高于同年旧金山湾区整体GDP。此外,在长度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内,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等机构聚集于此。此外,还有支持这些机构发展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那么,纽约湾区何以成为世界级“金融湾区”?事实上,在发展金融业上,纽约湾区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

  “天时”,紧抓产业转型时机。20世纪后半段,随着城市发展,如何应对城市空心化和产业转型需求成为湾区发展的重要挑战。此时,纽约湾区凭借扎实的基础建设、庞大的资金支持等,使得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同时,制造业和贸易的前期发展,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使其抓住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天时”。

  “地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方面,纽约湾区拥有优良的天然深水港——纽约港,除了带来大批物产,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通过纽约港进入纽约市,这些移民及其后代成为纽约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相比西海岸,位于东海岸的纽约距离欧洲更近,使其与伦敦等金融中心的联系更为便利。

  “人和”,人才资源十分丰富。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高等学府云集,为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资源。纽约湾区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都集中于此。

  旧金山湾区从“黄金乡”到科技湾区

  按照《纲要》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据媒体报道,目前,位于深圳河对岸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已悄然开工,这里正是深港两地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也被看作是“第二个前海”。开年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就赴该片区调研,足见其分量之重。那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造就?旧金山湾区正是一个典型样本。

  旧金山湾区东南方,夹在旧金山和圣何塞两个城市之间,有一片长约40公里的狭长区域,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硅谷。作为全球创新圣地和技术中心,随着硅谷的形成与发展,旧金山湾区也被一步步推向世界“科技湾区”的宝座。

  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由9县101个建制市构成,目前,已发展形成旧金山市、半岛、南湾、东湾、北湾等五大区域格局。

  其中,硅谷所在的南湾、西部金融中心旧金山市及坐拥奥克兰港的东湾是人口产业聚集区。

  早在硅谷成为旧金山湾区的标签之前,黄金曾是这里最炙手可热的资源禀赋。早在19世纪中期,一股由加州蔓延开来的“淘金热”,促使人们从全美各地蜂拥而至,同时也推动了湾区早期发展。此时的湾区,是令人疯狂的“黄金乡”。

  但真正让湾区“发光”的,却是上世纪末的新技术革命加持。20世纪中后期,随着旧金山以南数十公里范围内的硅谷崛起,科技经济占据了湾区半壁江山,成为这一阶段湾区发展的最大推力。

  而今,硅谷的影响力远未停留在湾区以内,“硅谷”模式已然成为许多城市追逐的发展范式。而不论是领先全球的科技优势,还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硅谷的产生、湾区的经济繁荣,仰仗的远不止科技,更有推动科技进步的机制。

  在这里,通过技术、企业、市场、资本以及人才的无缝对接,各项资源得到高效整合,使得旧金山湾区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机制。而凭借着这种健全的创新机制,旧金山湾区的活力得以长久持续。

  东京湾区“产业湾区”源于精密规划

  做强大湾区,要素流动是关键。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才能进入“深度协同时刻”?

  有观点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难点在于城市协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城市更新,产城融合是必然趋势。对此,东京湾区提供了成功经验。

  日本东京湾区是依托东京湾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圈,包括东京、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面积13562平方公里,占日本面积3.5%。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东京湾区聚集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与自然形成的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不同,东京湾区发展过程中超前的规划设计和精密实施的痕迹更为明显;此外,东京湾区还素有“产业湾区”之称。

  在过去上百年时间里,东京湾区形成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石化、机械、电子、汽车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产业带,以及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金融消费中心。

  那么,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东京湾区是如何实现产业版图不断扩张的呢?事实上,这离不开其精密而长远的规划逻辑。譬如,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东京湾区的特点就是专业分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以20世纪60年代东京实施的“工业分散”战略为例:在此阶段,东京将一般制造业外迁,机械电器等工业逐渐从东京中心城区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进而形成和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工业区。而东京的中心城区则强化了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行业、奢侈品生产业和出版印刷业。

  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后,东京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而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则全面退出东京。

  无疑,“工业分散”战略,既解决了东京的过度膨胀问题,又促进了外围地区工业的发展。这背后,是东京湾区精密覆盖的交通网络为人流与物流的高效流通提供了保障。

  譬如,当你第一次去东京旅行,你会被其复杂的电车线路图所震撼,这些路线虽然看起来复杂而稠密,但源于其精密的网络布局,你会收获便捷流畅的换乘体验。这正是东京湾区——这个高度规划、统筹协作的精密“作品”最好的印证。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