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美国使馆人员在俄罗斯“偷地雷”,一场“外交碰瓷”?

2019-03-12 12:54:17 新京报 
  随着俄罗斯社会秩序的稳定,如今就连较为珍贵的旧苏联勋章也不能随便带出境,类似空壳迫击炮弹这样的“杀器”,就更不用说了。
图/新京报网
图/新京报网

  文 | 陶短房

  3月9日清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舍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一名持外交护照的美国人正在托运行李。

  突然,经验老到的俄机场安检人员通过透视仪器发现,这名美国人托运箱包中有一可疑物品,旋即打开查看,这一看不要紧,赫然发现是一件“军火”。

  一、不是地雷是“炮弹”

  据说这名美国人是一名刚刚结束在俄任期的、“和美国军方有关系”的美国使馆人员,正要搭乘莫斯科至纽约航班回国。

  俄罗斯卫星新闻最初报道称,“军火”是一枚“安装雷管的地雷”,一时间不同语言版本的“偷地雷的美国特务”段子不胫而走,煞是热闹。

  不过其实俄联邦外交部并没有那么“业余”,倘若仔细看原文就会发现,最初版本的外交部声明就称该“地雷”是“类似迫击炮弹的物体”。

  后续报道证实,这是一枚倒空了炸药的60或82毫米的空壳迫击炮弹,也就是上头一疙瘩、下头一个小细脖儿、边上带几个翅膀的玩意儿。实话说,和任何形状的“地雷”长得都不怎么像。

  这枚空迫击炮弹并没有装炸药,但“有曾经装过炸药的痕迹”,也就是说,是一枚报废的实弹或“臭弹”,但炮弹上的引信并未拆除。

  这样的一枚空壳迫击炮弹不会对航班安全构成威胁,但因为引信本身也属违禁品,因此俄安检人员将它没收也算合情合理。

  二、“炮弹”雷声大雨点小

  事发之初,这枚被媒体误传为“地雷”的空壳迫击炮弹伴随着隆隆之声,向遥远的大西洋(600558)彼岸飘去。

  俄外交部声明称,这名看似和美国军方“有密切关系”的任满外交官故意带这么个“军火”闯关,“似乎意在测试俄罗斯安全系统的可靠性,这种测试不仅仅自外而内,也通过在边境附近使用军舰、战机‘碰瓷’等自内而外的手段进行窥探”。

普京与俄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队员握手。 图/新京报网
普京与俄联邦安全局特种部队队员握手。 图/新京报网

  近期随着乌克兰大选投票的临近,克里米亚半岛局势日益紧张,美国和北约盟国的军舰、飞机也开进黑海,逼近半岛和亚速海,俄罗斯自然神经紧张。

  不过,美国这位离任外交官是否真有“刺探俄安保能力”的意图,不好猜测。

  此事的解决也“虎头蛇尾”:那位被截下的美国外交官最终获准起飞,顺利返回了美国,不过他的“军火”留在了莫斯科。

  北美时间1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被截获的物品不会给任何乘客带来危险”,并表示“事情业已解决”,俄外交部现在也不置可否,看来也就是个“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的后续了。

  三、“窃听风云”知多少?

  也难怪俄罗斯人如临大敌,这对历史上的冷战头号敌手,就曾经利用外交人员身份作掩护,在对方眼皮底下“偷来偷去”——

  美国人曾在苏/俄驻美大使馆地下不惜工本挖掘地道“打埋伏”;苏联则是将当时最先进的窃听装置放在赠送给美国使馆的“鹰徽”里,结果据说神不知鬼不觉连续窃听了8年,历经4个美国大使任期,最后才因为一次纯属偶然的事件被美国人发觉。

  为了“偷地雷”,美苏、美俄可谓机关用尽:苏/俄曾煞费苦心地派遣在欧美长大、连口音都被当地人同化的谍报人员“卧底”,准备“要捞就捞一票大的”。

  而冷战时期的美国使领馆工作人员则别出心裁地购买某些看似粗笨寻常的苏制金属日用品寄回国内,实际上这些“明码实价购买”也是“偷”——这些价格低廉的“大路货”是某些重点军工企业的“三产”,使用的是绝密武器装备用剩下的“边角料”。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碰瓷试探”也绝非没有过:老军迷耳熟能详的“鲁斯特事件”,发生在1987年5月28日,当时年仅19岁、总飞行时间不到40小时的西德青年马蒂亚斯·鲁斯特,驾驶一架租来的单引擎民用小飞机“塞斯纳172”,从芬兰赫尔辛基起飞,经过长时间低空飞行,闯过号称“铜墙铁壁、密不透风”的苏联防空体系,在光天化日下降落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心脏——红场附近。

  这导致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和空军主帅科尔杜诺夫双双被解职,也让美国、北约和整个西方军事机器开始了解到,苏联军事机器已经没那么严密。

  尽管绝大多数人相信,“菜鸟鲁斯特”只是个不怕事儿大的鲁莽青年,而不是什么“偷地雷的间谍”。但正如历史学家们所言,他的这次无心之举,却“把看似坚固的铁幕用小手指轻轻捅了个窟窿”。

  “脑补”一下,倘若那位迄今并未透露姓名的美国外交官,真是在用空壳迫击炮弹“碰瓷”,测试俄罗斯空港边检的漏洞,一旦漏洞被发现,那还了得?

  四、也许不过是收藏

  当然,这次“偷地雷事件”的真实目标,或许的确就是那枚倒霉的空壳迫击炮弹;那位已经回国却丢了收藏品的美国使馆人员,或许一如他自己在机场所声称的,只是个买了件“军事收藏品”的军迷罢了。

  因为曾经历多次大战和漫长的“全民皆兵”年代,又遭遇国家解体等一系列变故,今天俄罗斯广袤大地堪称军迷“探宝盗墓”的“宝山”。

  苏联解体之初的“边贸”时代,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军迷,曾用电池、牙膏、半导体、二锅头之类的“仨瓜俩枣”,换到不少如假包换的珍贵军事收藏品,包括琳琅满目的各色勋章、收藏实用两相宜的军用望远镜,以及军用指北针、夜视仪等等。

  至于更“骨灰”一点的发烧友,则能在俄找到从二战前直到冷战的“爷爷辈”主战装备,大到坦克、战机小到枪械一应俱全。

  2016年11月上映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是脍炙人口的“小成本大制作”战争经典,尤以装备“原汁原味”,细节考究、逼真,为各国军迷所推许。

《潘菲洛夫28勇士》剧照。
  《潘菲洛夫28勇士》剧照。

  而之所以能如此,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得到了当地军迷团体的帮助,许多在影片中“露脸”的装备正是军迷们的私人藏品——不但 “出镜”还奉送“使用说明”。

  问题在于,那些比“地雷”还刺激的玩意儿在当地玩玩无妨,想带回家中就没那么容易了。

  随着俄罗斯社会秩序的稳定,如今就连较为珍贵的旧苏联勋章也不能随便带出境,类似空壳迫击炮弹这样的“杀器”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在早些年,许多国家的民航航班是允许乘客在通报的情况下带手枪之类军火的,甚至机组人员也带着枪以防万一。

  但今时不同往日,“偷地雷”的主人公不论动机究竟为何,他托运的那枚空壳迫击炮弹只要被安检发现,就注定只能被“充公”。

  陶短房(媒体人)

 

(责任编辑:崔晨 HX015)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