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庆大学城,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重庆大学城于2003年4月4日经重庆市政府批准建设,坐落在中梁山、缙云山之间的虎溪镇和陈家桥镇,规模面积33平方公里,汇集了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勤务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15所高校,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科教节点、西南地区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研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1
重庆大学城留不住人的困境
针对重庆大学城现在存在的问题,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会说,大学城位置比较偏、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城市功能有待完善。比如三甲医院就只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轨道交通也仅仅只有一条即1号线。
大学生校外实践孵化基地落户重庆大学城
还有的人会认为,大学城(包括临近的西永)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实在太少,以至于每每到实习的时候,数量庞大的大学生们不得不舟车劳顿地往返于城市核心区与大学城。如果我们把大学城视为一座城市的话,那么该地区每年人才外流情况肯定是触目惊心的。尽管近年来,重庆大学城包括辖区内各大高校为改变这一现状打造了不少孵化平台、众创空间等,不过收效可谓是甚微,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也有人指出,重庆大学城与西永组成的西部新城,面临着教育、科研、产业割裂的困境。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就是这个片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以电子制造业、物流为代表的产业之间,存在着资源难以共享的尴尬局面。
比如,高校毕业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考虑进入附近的工厂或者西永综合保税区里上班,而炙手可热的科研机构提供的岗位又屈指可数,因此,他们宁愿舍近求远去城市核心区谋求发展的机会。有同学甚至直言,除了对大学边的小吃一条街略有涉猎外,与这个大学城就没产生过其它交集。在不少师生眼里,重庆大学城就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就社会经济关系而言,依然是一个单纯的学生和教师社区。
其实不独重庆大学城,国内很多大学城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上海松江大学城,坐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7所大学,占据全上海普通本科院校的22%,每年有约2万名应届毕业生从这里迈出校门,数量占据全市高校毕业生的10%以上。但数据显示,最终能够留在松江就业的比例,还不到1%。
斯坦福大学城
当然成功的大学城也不在少数。这其中最让世人瞩目的,莫过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城,它的智慧土壤,为硅谷模式的诞生,提供了功不可没的促进作用。之于经济上的奇迹腾飞,之于人才、产业、人居、财富的高度聚集,围绕着大学城资源所形成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正为世界各大城市发展争相借鉴的样板。它不仅创造了硅谷经济的奇迹,为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里程碑的意义。
2
重庆大学城如何破题?
那么,重庆大学城该如何走出留不住人、教育和产业割裂的困境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快西永组团(含重庆大学城)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提高其承载力和吸引力。因为现在大学生普遍对城市或者城区的品质越来越看重。什么是城市副中心呢?一般来说,城市副中心指的是城市核心中央商务区(CBD)以外,城市经济流的高效聚集区,是城市中新兴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
就重庆而言目前比较成熟的城市副中心包括观音桥、杨家坪、沙坪坝、南坪。其中,观音桥无疑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其一、公共交通比较发达,目前建成和在建的轨道交通就有3条;其二、拥有观音桥商圈和九街、北仓文创园的观音桥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都比较发达。传统服务业指的是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比如商贸、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通常指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的服务业,比如,文化传媒、科技、教育、总部经济、金融、咨询服务等。其三、公共设施比较齐全。
而在笔者看来,观音桥发达的服务业又是其成功最重要的基石。因为发达服务业在为社会源源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西永组团,这个产城融合度不够的城市副中心而言,发达服务业还能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我们不妨再看看两江新区。与西永、大学城不同的是,两江新区正是拥有江北嘴CBD、互联网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广告产业园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地,才吸引了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纷至沓来,这也是它成为内陆产城融合示范高地的重要原因。眼下,两江新区倾力打造的两江协同创新区已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加速集聚全球一流创新资源,加快两江新区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届时,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成为重庆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地、展示地、体验地,两江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还会进一步提升。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效果图
观西永组团,尽管辖区内传统服务业发展势头还不错,不过现代服务业还刚刚起步,这也导致人才汇聚的大学城留不住人。这意味着,重庆大学城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建设科学城的契机,打造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地,提高对中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事实上,国内外不少科学城在聚集创新资源,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也都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比如,去年10月9日挂牌成立的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就明确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都科学城也提出,做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和文旅新产业,以产业转型激发“双创”新动力(310328)。
就在科学城具体规划还没有出炉的时候,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已率先启动,并为重庆大学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重要保障。(详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庆大手笔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按照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的观点,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即以大学为中心,加强校地、校所、校企等之间的合作,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生态系统。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郭劲松亦表示,更强调服务学科建设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以及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比如,环重庆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按照“一校两城三区”的空间规划,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设计、人工智能四大产业,规划实施十三个建设项目,在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支撑下,构建苗圃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科技园一高端智库一大科学装置等六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东城重大校区双创生态圈、西城虎溪校区创智生态圈、西城西永园区双创拓展区。到2023年,集聚院士专家团队30个,培育科技型企业300家、高成长企业50家、国家级孵化平台15个,组建创投基金10支。
环重庆师范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由重庆师大为主体,联合沙坪坝区政府,立足于新媒体传播、文化创意、智慧教育三大领域,联合中科创大、英诺天使基金、新东方、甲骨文软件、腾讯教育等市场主体,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建设沙磁文化创新创意园、“7STARLINE”视听新媒体双创基地、教育大数据智能感知与体验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的两江协同创新区目前也在加快引进高校科研资源补齐创新短板。截至目前,同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8所国内外重点院校已经签约落户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按照规划,到2020年,力争集聚20家以上高校及科研机构、超过1万名科技创新人才、100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100余家科技孵化企业,成为两江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因此,结合重庆大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发展现状,从全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重庆科学城大可考虑在两地同时布局,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城,也包括将两江协同创新区纳入进来,这样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的科教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全面推动重庆创新发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重庆马路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