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产业观察|突破供需矛盾、专业人才两大瓶颈 推动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2019-04-02 14:40:48 和讯名家 
 
摘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人“空巢化”日益严重,养老服务水平整体较低,不少地方养老服务供给和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如何解决供需不匹配、护理人员专业化等问题,是未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两大关键任务。

  本报记者 赵碧报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养老成为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目前,不少地方养老服务供给和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大城市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农村养老机构却呈现床位空置。

  与此同时,农村的养老机构普遍很难招到护理人员。招到之后也很难留住人才,导致护理水平较低。

  因此,如何解决供需不匹配、护理人员专业化等问题,是未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两大关键任务。

  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这也就意味着,全国每6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

  而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计15.6万个,各类养老床位达到700多万张,从业人数超过70万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仍十分明显。

  不过,这种供需矛盾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更显突出。“北上广深的养老院平均需要排队10~15年。”“寻遍京城找不到一张符合条件的临终关怀床位。”

  与大城市“一床难求”的紧俏情形不同,在河北、山西、安徽等省份的农村,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现象却非常严重。以安徽为例,安徽省农村敬老院床位已达27.7万张,但集中供养对象只有9.8万人,尚有近18万张床位处于闲置状态,床位利用率38.8%。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世平说:“90%的居家老人基本处在自维的状态,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社会服务。7%的社区养老,由于各种条件有限,也不能满足老年人就地安养的需求。3%-4%的机构养老,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床难求和空置率高并存。”

  中研普华研究员揭小兰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如今我国城镇化率在逐年上升,城市人口在逐渐增加,农村人口锐减,这就导致城市人口非常密集,城镇人口上升,但是医疗物质增加的速度又比较缓慢,这就导致城市看病人多却没有床位的现象。而农村人口在减少,同时农村人口在看病方面有“拖延”的情况,只有到了不得已的情况才去医院,这就使得农村的床位利用率不高。此外,对于一些大病或者农村条件治疗不了的病,农村人也基本上会到城市中去治疗,因此这也加重了城市“一床难求”的情况。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爱宁(上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夏君说道,在上海、北京,包括某些二三线城市,这类城市对于床位的需求量已经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状态,符合要求的床位达不到饱和,与农村的床位闲置,大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形成较大的对比。

  护理水平待提高

  一些省份的农村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如果合理加以利用,可以解决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揭小兰建议,一方面,可以给予农村人口入院一定的补贴,农村人不愿使用床位很大原因是在意价格,不愿花钱;另一方面,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和设施,这样农村人不需要跑到条件更好的城市中去。

  夏君指出,缓解农村的床位闲置不成问题,现在养老的床位农村都有。最主要是农村有没有很好的护理人员去为这些老人去服务,这就是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护理人员愿不愿意在农村,去为老人进行服务。

  据了解,在民营养老机构,科班出身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负责人凤毛麟角;各养老机构很少有专业的社工人员,老人的活动几乎都由护理人员兼职组织。在这些养老机构,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实际变成了只是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睡”。

  “其实不是说一床难求,也不是说闲置的问题,说到底,这些老人在入住之后,有没有护理人员为他们服务,这个是最重要的。”夏君说道。中国其实不缺专业的服务人员,缺的是真正为老人做护理的服务。

  业内人士建议,通过规划专业教育和加强岗位培训来壮大养老队伍力量。一方面,医科院校在医护类专业内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在充分调研社会对养老服务人员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培训,如依托相关院校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促进人才质量提高。此外,还要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上升空间给予更多支持。

  夏君认为,可以对现有家政人员上做一些调整。把以前做母婴护理的、家政保洁的服务员,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变成养老院的护理员。如果变成养老院的护理员,这当中就会涉及到两点:工资水平和转型时间。养老院的护理员,如果在市区的话,相对来说他的工资水平会比较高,如果在郊区或农村的话,这个工资水平就可能就像一个保洁员的工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因为知道这个职业的工资比较低,所以说,第一,这些人员不愿意进行培训,第二,没有时间去接触整个养老服务的意识。第三,很多家政公司、培训学校,也不愿意去培训这些人员。

  探索医养结合

  按照国家“9073”工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人数比例为90:7:3,即97%的老人将以居家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

  前不久,18部委联合发文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中提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到2022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大于90%,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普遍建立,“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支持境内外资本投资举办养老机构,落实同等优惠政策。深化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登记制度改革,允许养老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后用于养老服务。开展城企协同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行动计划。

  需要指出的是,人口老龄化和老人“空巢化”的日益严重,而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体较低,未来如何建设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夏君说道,要建设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人的需求,先从服务员的培训体系和服务员从事的量去努力。如果说这前面十年是属于中国式建设大量的硬件设施的话,那么今后十年的养老服务一定是建设大量的软件设施,说到底就是怎么让老人在养老院里面,通过机构照顾日常生活和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护理。

  也就是说,未来一个养老院,配置有一定床位后,养老机构的医生、护理人员数量配置比例可以提高。

  近年来,各部门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揭小兰认为,建设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这需要从很多方面来考虑。第一,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第二,健全“医养结合”健康支持体系。第三,丰富养老服务业态。第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季丽亚 HN00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