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刚刚,中美两国都传来大消息,人民币今年一定会升值!

2019-04-04 07:29:24 和讯名家 
  海外掘金 | 震谷子

  最近一个月,随着美联储巨轮的突然转向,国内经济也出现了多重信号。

  中国股市冲破3200点,制造业PMI时隔八个月重回荣枯线,人民币兑美元更是屡屡冲破6.70,年初至今已经升值超过2%,在亚洲主要货币中表现最佳。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房屋开工数增长放缓,美联储暂缓加息更“官宣”经济已从稳健增长放缓,今年内停止缩表,彻底释放出“鸽派”信号。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房屋开工数增长放缓,美联储暂缓加息更“官宣”经济已从稳健增长放缓,今年内停止缩表,彻底释放出“鸽派”信号。

  过去一百年,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崛起。在这个变量影响下,类似美联储加不加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东盟一体化等等都将被赋予新的视角和意义。

  4月底召开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将延续3月的判断,暂缓加息,预计今年内将加息一次,但不是现在。已经确认,美国进入了加息周期的末尾。

  不少读者给我们留言,关心人民币会不会和去年一样下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对于人民币的美好幻想和思维误区给排除掉,然后再回归到最基本的支撑人民币的因素。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一定会升值的。

  1

  汇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穿上了政策外衣的人民币汇率。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我们往往会有两个思维误区:

  美联储暂缓加息意味着降息来临,全球大放水时代开始回归。

  中国经济放缓,意味着需要重走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放水刺激。

  但这两点已经不符合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大环境。

  美联储暂缓加息不意味着降息,更不代表着全球大放水时代的回归,而可能只是美国经济出了一点小毛病。

  去年12月的议息会议上,美国经济还是“稳健”增长,才过了个年,就变成了“已从第四季度的稳健步伐放缓”。同时美联储将今明两年的GDP增速预期分别从2.3%、2.0%下调至2.1%、1.9%, 反映了美联储更加鸽派的立场。

  虽然美国失业率一直在下降,但其实这些失业率本就已经剔除了一些没计入统计的流浪汉。真正反映全社会就业率的,其实是“适龄劳动参与率”。但从2月份开始,这个劳动参与率就一直在下降。

(美国适龄劳动参与率,今年至今已经出现下降,来源:FRED)
(美国适龄劳动参与率,今年至今已经出现下降,来源:FRED)

  美国经济正受到更大的阻力,包括减税政策并没有如期带来大量的美元回流,全球几大经济体增长持续放缓,英国脱欧摇摆不定,中美贸易谈判结果也不算特别明朗。

  但是,短期的阵痛并没有影响大家对美国未来的信心。美国还是那个美国。

  市场对美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乐观。房地产新屋开工数遭持续下降的情况下,2月份新屋销售数环比上涨4.9%,是一年来的新高,库存消化速度也在上升。这意味着,虽然经济放缓,但是目前新房市场已经进入了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美国的二手房屋交易价格也在去年下跌之后开始反弹,美国房产交易网站Zillow预计今明两年美国房价只会比现在更高。

(来源:Zillow)
(来源:Zillow)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走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人民的心。标普500指数今年至今已经上涨了17.7%,美元指数在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后还涨了1.37%。资本市场对美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因此,美联储决定先缓一缓,只是对于美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的正常反应,没有对未来美国经济表示失望情绪,而更加看重所监测的相关数据的最新走向,“且看且加息”,降息则更加不属于今年的故事。

  前段时间三个月和十年期的美债收益率倒挂,正好就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3个月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显示投资者更担忧短期的经济,来源:Bloomberg)
  (美国3个月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显示投资者更担忧短期的经济,来源:Bloomberg)

  美联储二把手克拉里达表示:“全球经济下滑时,美联储决策者很难忽视美国以外的风险,现在对美联储来说更重要的是耐心。”

  对目前基本面最准确的概括应该是:加息周期的末尾。虽然现在全球经济急需一场刺激来挽救疲软的经济,但大部分经济体本就还未从上一轮的宽松周期中走出,因此现在并不是急需降息的时机。那些希望全球大放水带来人民币升值的人可以先休息一下了。

  2

  我们再来说第二个误区。

  中国目前更需要解决放水后如何让资金流到实体经济,也就是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而这并不是单纯追求降准甚至印钞就可以解决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未来要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易纲行长则表示,要着力于降低风险溢价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准等传统的宽松工具仍有可能,但同时也会更注重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简单来说就是,未来利率将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货币政策则继续注重逆周期调节和推动效果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房地产和股市是央行放水刺激的“蓄水池”,但在房住不炒的政策高压下,房地产“不敢”再大规模地充当蓄水池了,否则就是违背政策走向。

  3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吗?将误区归零后,我们就可以回归到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去看看在加息周期的末尾,人民币和美元,到底谁会走强。

  汇率是最能反映一国经济状况的关键指标。因此支撑汇率的第一大要素就是经济的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情况上文已经提过,连美联储都官宣出现了放缓迹象。

  本周五,美国劳工部将公布美联储3月转鸽后最重要的数据,即非农就业人数。若非农就业人数超预期,经济放缓的节奏将会慢下来。

  中国呢?去年12月,美联储开始转鸽和中美开始贸易谈判,缓解了中国发展的外部压力。今年1月,中国央行也开始了新的宽松动作,在3月美联储彻底停止加息之后,刚好迎来了大规模减税的宽松财政。

  众多国内外机构也都对中国今年的发展预期出奇地一致:

  IMF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6.2%,IMF表示,得益于今年促进消费的政策,中国国内需求估计仍将保持强劲。

  世界银行的预测值也是6.2%,连理由都一样是消费增长将成为主要推动力。

  德勤的预测值也是6.2%,原因多了一个,财政刺激将弥补贸易和投资的缺口。

  高盛预测值还是6.2%,还稍稍提醒了一下中国政府需要注意债务危机的爆发。

  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今年继续探底,但为了避免“硬着陆”,货币政策会更为注重逆周期调节,宽松财政也会同步给予支撑。

  通胀方面,预计今年中国CPI可能会有稍稍的回落,但总体将保持稳定,但PPI将由于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调整而延续去年跌势,整体通胀压力较小,又成为了一个给予宽松政策空间的因素。

  中美利差方面,中国证券报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经济运行与政策取向的相对变化,而两国利差波动正是对这种相对变化的直观反映。

  去年,中国经济放缓,宽松刺激已经开始,央行五次降准加不定期定向降息带来利率下降;同时,美国由于减税政策刺激,经济繁荣,美联储四次加息和持续缩表抑制过热势头带来利率上升,结果中美利差大幅收窄,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

(中美利差继续收窄,来源:Wind)
(中美利差继续收窄,来源:Wind)

  今年,中国经济放缓迹象尚未改善,宽松刺激将继续,只是会动用更多的手段和工具,而美国虽然开始进入加息周期的末尾,但预计今年利率水平变化不大,至少上半年将进一步收窄。这就给人民币单边升值带来了压力。

  所以,综合中美两国经济走势、通胀和利差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今年人民币一定会升值的,但幅度不会太大,估计冲破6.6关口后开始震荡。

  4

  在当下讨论人民币是否升值,多了几分不一样的味道。

  中美贸易谈判过程中,美方代表不止一次地警告人民币不能出现竞争性贬值,让美国产品增加出口的努力付诸东流。

  富拓全球外汇主管Jameel Ahmad指出:“特朗普希望看到明显偏强的人民币,因为较弱的美元将有助于延长他的竞选承诺,”

  人民币开始被重视了,是否升值成为了白宫的政治正确。同时,人民币开始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这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货币体系的最大变化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数据显示,截止去年第四季度,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经从2000年的72%下降到61.7%。在此期间,人民币在他国央行的外汇储备占比已升至1.89%,超过澳元的1.62%和加元的1.84%。

  实际上,美联储暂缓加息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等待中国的放水刺激。今年中国刺激经济能够成功,14亿中国人的购买力和需求都会回到2015年的水平,杠杆随便加,“世界市场”也将扩大其规模,利好全球当然也包括美国。

  30年前,日本被美国强行签订《广场协议》,推动日元升值。日本央行却降息大放水,将价格泡沫和债务量级推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结果走进了失落的二十年。

  不过,期待中国版《广场协议》是不现实的,中美更有可能是达成一个关于汇率的原则性协议,不会有具体的要求细则。

  将所有关于人民币的美好幻想和思维误区归零,回归到最基本的经济增长面和政策影响,今年人民币一定升值,但动能不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外掘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