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领域专业媒体,不容错过
作者:丹青
━━━━━━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对于“背靠大树”的银行系寿险公司来说,或许并非如此,甚至可能会“背靠的大树”越大,自己的业绩越“凉”。
根据GPLP犀牛财经对银行年报的统计,十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02.5亿元,市场份额为7.24%,与2017年基本持平。
而2018年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3.92%。银行系寿险并没有超出平均水平,走出独立的走势。
保费增长分化,五大行全部“躺枪”
具体来看,“银行系”险企原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中邮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为576.58亿元,工银安盛为336.81亿元,建信人寿为249.07亿元,农银人寿为176.38亿元,招商信诺人寿为150.62亿元。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其次为光大永明为103.44亿元,交银康联为80.18亿,中信保诚为53.85亿元,中荷人寿为46.94亿元,中银三星为28.66亿元。
从原保费收入增速来看,光大永明在2018年增速最高,为46.1%。接下来依次为中邮人寿40.4%、中信保诚28.0%、招商信诺17.5%、中荷人寿16.7%。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值得注意的是,背靠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5家寿险公司全部“躺枪”,不但拖了“银行系”的后腿,还全部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工银安盛为-15.1%、建信人寿为-15.7%、中银三星为-26.0%、农银人寿为-26.1%、交银康联为-38.9%。
随着原保费收入的下降,5家大行旗下的寿险公司行业排名在2018年也出现了下滑。在81家有可比数据的寿险公司中,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康联、中银三星依次列第16位、第20位、第23位、第36位、第53位。
其余五家“银行系”旗下中邮人寿、中信保诚、招商信诺、光大永明、中荷人寿5家公司排名出现上升,依次列第11位、第24位、第26位、第32位、第48位。
农银人寿成唯一亏损
背靠五大行的寿险公司2018年都表现不佳,其中农银人寿表现最差,成为5家中唯一亏损的寿险。
根据5大行公布的年报数据,5家寿险公司2018年盈利能力排名分别是中银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以及农银人寿,净利润分别是8.54亿港元、6.15亿元、0.94亿元、-7.6亿元。
这5家公司背靠的银行渠道都不分伯仲,为什么农银人寿反而出现亏损呢?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底,农业银行(601288)宣布入股嘉禾人寿,2013年1月将其更名为农银人寿。
当时的农银人寿在几家银行系保险公司中属于分支机构最多、总资产最大的保险公司。然而,经过5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农银人寿不仅把银行系头把交椅让了出去,自身总资产以及盈利都落后了。
据GPLP犀牛财经了解,农银人寿从2012年到2017年其净利润表现呈波浪式发展,分别为:-7.77亿元、-3.20亿元、0.31亿元、2.23亿元、0.18亿元、1.11亿元。
曾经的银行系“一哥”,面对这样的事实,未免有些尴尬。
背靠大树“难乘凉”,渠道转型的背后是能力转型
众所周知,“银行系”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上拥有比一般保险公司“先天”的优势。客户在选择银保渠道保险产品时,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自然也会更多地倾向于“银行系”。
2018全年保险业数据显示,股东银行代销保险保费收入占“银行系”寿险公司规模保费的比重普遍都在50%以上,中邮人寿、交银康联人寿的占比甚至超过90%以上。
此前银保渠道一般更青睐销售流程比较简单省时的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随着银保监会从严规范中短存续期保险业务,作为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主场,银保渠道开始出现收缩。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起销门槛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理财产品与保险产品的竞争,主要通过股东银行代销保险的“银行系”险企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波及,甚至出现了“背靠大树难乘凉”的情况。
在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当下,随着个险渠道与业务价值的关联度越来越高,银行渠道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对此情况,交银康联董事长张宏良不久前曾表示,“渠道转型背后是能力的转型。”转型不是要否定存量,而是要在维护、改良存量的同时花力气打造新渠道。颠覆性创新毕竟是少数行业的事情,只有存量和增量平衡了,转型才有现实意义上的成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GPLP。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