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不再长大,我们该怎么办?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称《任务》)提到,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多位城市领域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这让收缩型城市的概念,从学术讨论的范畴,上升到官方认可的层次。中国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指出,此前官方文件中还没有提及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小城市要分级分类发展的趋势。
而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伟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过去几年中,官方曾在包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内,提到资源枯竭城市等概念,这些城市与收缩型中小城市的群体大致匹配,但并未明确提出“收缩型城市”的概念。
王伟表示,“收缩型城市”是国外引入的概念,包括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和美国的休斯顿等地区,都经历过城市收缩的阶段。其主要体现在人口流失、产业衰退,城市空间和公共设施闲置等三个方面。
而在我国,还有一种特有的城市收缩现象,即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的“户口倒挂”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注意到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开始“收缩”的问题。
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的研究,在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有180个城市的人口在流失。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副教授也曾发布研究成果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王伟则指出,实际上,城市的扩张和收缩有其必然性,是城市发展的一体两面。
一方面,大城市的扩张,城市群的出现和人口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有其必然性。但另一方面, 城市的收缩也有其人为性,我国严格将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也导致了资源过度向行政级别高的大城市集中,导致这些城市出现了“虹吸效应”。
而此次《任务》文件中也提到,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 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强化边境城市稳边戍 边作用,推动公共资源倾斜性配置和对口支援;稳步增设一批中小 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宋兴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