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华大基因要做到哪几点,资本市场才会从冷眼到追捧?

2019-04-30 07:36:00 和讯名家 

  作者为阿尔法工场研究员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华大基因(SZ:300676)是一家很有争议的公司,但同时也是一家市值还有潜力的公司。

  问题大家都知道,比如给外界的多事印象,湖南产妇乌龙事件,几次收到监管函,关联交易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没办法的事,前沿代表认知不对等,认知不对等滋生误解,误解会延迟发展速度。

  但为什么又说它还有市值上涨的空间?

  从目前清晰的“生优病少”,提高的生命的质量与长度,已经实现较大盈利;

  到将来的通过基因“读、写、存”冲击终极目标——两(长)质(生)永(不)葆(老),层次越高的人越追求这一点,钱和权够多了才意识再活500年的重要性。

  正是潜力的想象力,让华大基因上市后被疯狂追捧,股价突破天际。发行价13.64元,一连18个涨停到109.18元才开板,随后又马不停蹄的涨到261.99元。再往后,接了最后一棒的华大基因投资者,眼睁睁看着股价跌倒最低46.52元。

  这一幕,其实在十多年前也发生过一次:全球基因测序巨Illumina(NASDAQ:ILMN),十六年涨了180多倍。当初上市的时候发行价16美元,首发上市日涨到39.17美元,两个月后涨到51.63美元,然后两年半的时间里一路跌到1.71美元(跌去了97%)。

  (illumina股价图,点击可看大图)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会否有一天,华大基因也能像illumina一样,成为3000多亿元市值的公司?或者说华大基因做好了哪些方面,才能达到公司管理层希望的市值目标?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最终要得到肯定式答案,华大基因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主宰一个行业;

  未来整合优质资产。

  以下进行仔细分析。

  01 主宰一个行业

  一项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业务,是从行业龙头走向巨头的试金石。原因很简单,当持续的获得一个行业的现金流入,它自然能够干很多事情,横向的扩张,逐步打入相关的市场;比如纵向的并购,在产业链里呼风唤雨。

  就像阿里巴巴(NYSE:BABA)从电商辐射到全球金融科技;中国平安(601318)(SH:601318)从保险辐射到综合金融与生态服务;Illumina从基因测序仪辐射到医疗。

  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华大基因。能否成为基因测序界的巨头,甚至在未来超越illumina,首先要看华大基因是否能主宰一个行业。

  对比2018年三家纯粹的基因测序公司收入和研发投入,华大基因综合实力更强毫无疑问,但还并未形成压倒性优势:

  华大基因收入同比增长21%至25.4亿元,研发投入2.6亿元占收入10.3%;

  贝瑞基因收入同比增长23%至14.4亿元,研发投入0.9亿元占收入6.3%;

  艾德生物收入同比增长33%至4.4亿元,研发投入0.8亿元占收入17.8%。

  对华大基因来说,现阶段为B端的科研机构和生物科技公司服务,都赚不了大钱。爆发力最强的还是C端的业务:生育健康、肿瘤防控和感染防控业务。

  其中,生育健康华大基因应该先拿下绝对优势(截至2018年底,华大基因累计做了43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贝瑞基因累计做了300万例)。

  “生育健康”基因检测包括:NIFTY胎儿染色体异常无创产检系列,EmbryoSeq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系列,康孕染色体检测系列,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系列,耳聋基因、地中海贫血基因、遗传代谢病检测系列等。

  这个市场很大,你要知道每年因为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约5.6%。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9年至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共3.31亿人,乘以缺陷发生率会得出1854万缺陷人口,这个巨大的悲剧绝对是可以避免的。

  (点击可看大图)

  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而华大基因全年也就做了150万例无创产检,还有十倍的潜在空间。华大基因需要扩大这一领域的优势,其基于民生项目打造的闭环,是一个关键点。

  招股说明书,2017年报,2018年报三份资料,披露了华大基因民生项目的合作进展,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来开展惠及百姓的基因检测筛查服务,以达成“个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赢。

  (招股说明书中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点击可看大图)

  (2017年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点击可看大图)

  (2018年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点击可看大图)

  个人获得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解决方案,提早发现疾病(尤其是区域发病率高的疾病)。

  地方政府省下大笔的公共卫生支出,因为个人能提现发现、预防和治疗。

  华大基因独占市场节约了营销费,再叠加自产试剂盒的规模效应,带来了低成本。

  这种模式让华大基因形成正反馈循环:快速的获得百万级用户,规模化从而降低成本,积累大量的数据从而提高准确性或带来产品升级,这又带来了更多的用户。

  我认为可以提高的地方,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华大基因应该更专注于提高收入。就比如illumina从1999年-2007年,只有一年是盈利,其它时间都是亏损状态。但这段时间的研发和并购打下基础,使其把基因测序费用从1000万降到1000元,一举奠定测序仪绝对领导者地位。

  当然,这并不是要华大基因也做到亏几个亿那么极端,只是要放弃短期的利润追逐更长期的收益(反正目前市盈率也不好看)。

  02 未来整合优质资产

  华大有一些处于成长中的业务,还放在体外。

  (华大集团官网截图,点击可看大图)

  比如全球唯二做测序仪的华大智造,另一个做测序仪的正是巨头illumina;1立方米空间满足1个人生活,且不靠土壤的华大农业;做亲子鉴定的华大司法等公司,都不在上市公司体内。

  现阶段我们认为这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与体外公司的关联交易,按市场公允价值来就行。真正的投资者,其实并不愿意现在装入这些资产的,可能旁观者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很简单,目前这些东西可以说都是成本中心:

  全球测序仪市场,illumina一家独大,国内的贝瑞基因,达安基因(002030)等公司用的都是illumina的产品;

  农业项目也是在实验阶段,华大集团总部有一层楼,在做这个1立方米供1个人生活的实验,但毕竟还没到大规模推广阶段;

  亲子鉴定项目就更不用说了,帮隔壁老王养10年孩子终于起疑,决定去做鉴定,毕竟还是很小的需求。

  华大集团把这些公司放在上市公司体外,就跟吉利控股把部分研发放在体外一样,让上市公司的报表更好看。

  但不同之处在于,吉利的研发成本永远是成本,华大体外的业务却有可能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从而植入体内。这一方面得看控股方的意愿,另一方面得看是否有能力成长为利润中心,对后者我们是看好的。

  如果要论综合竞争者,华大在集团层面还是看不到对手的。

  公司经营的微观层面,其“科学研究、仪器平台、医学服务、科技服务和国家基因库”组成了生态闭环;

  行业趋势研判的宏观层面,2000年开始华大集团就在“计算机+生物技术”结合方面领先于国际,取得了突破,那时日本国家科学院和东京大学计算机系是死对头,英国计算机是渣渣,美国计算机导向派和生物导向派激烈竞争。

  华大集团成熟的科研体系和产业体系,给专注于医学和科研服务(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感染防控、多组学大数据和合成生物学)的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在各方面打下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源角度,华大基因的核心管理团队,在基因组学行业平均从业超过13年,而竞争对手平均在5年左右(多数成立于2013年)。底层员工相对于同业,最重要的两个画像是年轻化(30岁以下占六成)和高学历(学士占83%,硕士及以上占36%,技术人员占28%)。

  研发支出角度,华大基因的投入很大,2018年研发费用2.61亿元,占收入10.4%。同期,贝瑞基因研发投入为0.94亿元,艾德生物为0.78亿元,达安基因为1.23亿元。

  华大基因研发投入,在IT和大数据方面已经能看到成果。其建立了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一体机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分析平台。其中,自建大型计算集群并开发出相应的基因数据分析软件,基因测序平台、蛋白质谱平台数字化能力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已建成基于本地化基因检测分析解决方案的一体机HALOS和基因云计算平台BGI Online。

  作为华大基因打造的基因云平台,BGI Online在今年增加了与遗传病、肿瘤和病原相关的三个数据库,实现正式运转。

  此外,华大基因整合外部资源,还包括对优质企业的并购。2018年其完成了包括青兰生物、泓迅生物、何氏眼科在内的多家企业收购,正构建一个庞大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总结起来,可以说华大基因的核心能力,在于脱胎于集团的科研体系和产业体系,及其深厚的人才积聚、科研积累和产业积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效应+大数据撑起的网络效应必然带来技术的突破。

  所以我们看好华大基因,只要做到上述两点,就可能成为基因测序领域的巨头,从被资本市场冷眼相待到追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 HN666)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