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似乎是BAT的喊话节。梦想、使命、责任、义务、目标、文化......这些代表企业软实力且极具话题性的表态竟都在这一时间点发生:
1、5月5日,网商银行新任行长金晓龙表示:“如果说在利润几乎垫底的情况下,还要做这件事是傻子,那我们就是要继续当一家‘傻子银行’,我们的目标本来就是做服务小微企业最多但利润最少的银行。”网商银行在官网上披露的使命是:普惠金融。
2、同日,马化腾在《腾讯没有梦想》刷屏的365天后,在朋友圈更新了腾讯的使命与愿景:科技向善,而此前腾讯的使命是“利用数字创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3、两年前,同样是5月,百度掌门人李彦宏也以内部信的形式更新了自己的使命:从“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更改为“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BAT的各式喊话均极具话题性,但都不是刷屏事件,起码与《腾讯没有梦想》相比还远远算不上刷屏,因为真正的传播一定是有足够多的受众并且能够引起共鸣的,比如2018年的《疫苗之王》、《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甘柴劣火》,很明显BAT的这三个事件有足够多的受众,但没有共鸣。
《腾讯没有梦想》一文指出:“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这家快20岁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引起了互联网圈、传媒圈、资本圈的共鸣,谁都不会否认腾讯的伟大,但谁都说不清腾讯的梦想,最终多数人都认同了:腾讯没有梦想。
梦想是欲望的体现,这和任正非说的饥饿感有些类似。一般情形下,对于一个乞丐,他的梦想是吃饱穿暖,对于一个政客,他的梦想进入权力的中心,对于一个商人,他的梦想是成就一个商业帝国,但对于一个商业帝国和一个穷的只剩钱的商人,他们的梦想应该是什么呢?这诚然是一个难解的迷。
腾讯有没有梦想?我想曾经是有的,但应该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现在它也可以说自己有,但会真的有吗?我想没有,因为不需要,也不能有,如果有,它的梦想应该会令它灭亡,在中国,如果腾讯如果有饥饿感,它会变成什么?不能有饥饿感,但它有危机感,张一鸣携头条系产品袭来的时候,腾讯会紧张,但也就仅此而已,这不是梦想:哪个教授会梦想自己比大学生学识更加渊博?教授只会害怕这个大学生未来超越自己。
所以,不应该有梦想的腾讯有了使命与愿景。
辞海简编版对“使命”一词的解释是:“指使他人办事的命令。多形容重大的责任”,并造句:中国人应该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从辞海的信息来看,“使命”更多的是对外的付出,这对外的付出是因为圣母情怀吗?并不是,“中国人为什么应该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这个根如果牢固,人才能幸福,如果我们中国人负起的是传承日本文化的使命,那在日寇侵华时期中国或许就已经不存在了。使命是付出,是需要回报的付出,因为有回报的付出才是健康、可持续的。
比如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践行这个使命是对外的付出,乍一看是个PR辞令,但这个付出是阿里巴巴获利的根本,如果它没有能力践行这一使命,京东、拼多多会替它践行。作为阿里巴巴阵营的另一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也是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发展普惠金融是符合趋势,而且普惠金融因为难,所以是真正的蓝海,网商银行如果能够成功的践行普惠金融,也必然会从中获利,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循环。
不只是阿里巴巴和网商银行,所有企业的使命必须具备健康、可持续的特性,因为企业使命更为直接的描述是“义务和社会责任”,中学的政治课上讲: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没有义务的企业何谈权力,没有权力如何持续的做企业?
除了健康、可持续,“使命”也必须是力所能及、可以完全或部分实现的。传承中国文化,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做,但任何人都不可能传承全部文化,同时拯救世界就不是中国人要操心的事了,已经超出中国人的能力范畴了,这种事情只能交给荧幕上的“钢铁侠们”。
科技向善之于腾讯,具备健康、可持续及力所能及、可实现的特性吗?
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马化腾对“科技向善”做了更详细的阐述:" 我们希望‘科技向善’成为未来腾讯愿景与使命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和业界一起来思考与探索,构建数字时代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共建一个健康包容、可信赖、可持续的智慧社会。我们相信,科技能够造福人类;人类应该善用科技,避免滥用,杜绝恶用;科技应该努力去解决自身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的利益已经与社会的利益高度绑定,“科技向善”对于腾讯而言,一定是健康可持续的,但却是极难实现的,原因无他,科技本无善恶,善恶描述的是使用科技的人,但人性何曾禁得住考验呢?腾讯或许可以让自身向善,但如何才能让所有使用科技的人向善呢?从未有人实现过。
相比于阿里和腾讯,百度的使命更加宏伟,“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对于一家all-in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巨头来说,这个使命再合适不过,且同时具备“使命”的所有特性,但我还是更喜欢过去的那句“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没有成绩的使命有什么意义呢?等于没说。大而无所作为,这或许就是为什么BAT逐渐变成了AT。
梦想、使命、责任、义务、目标、文化......这些软实力的价值是什么?1、对外的品牌包装,2、对内的员工洗脑,3、发展中的指路标。
相较于前两个价值,长远的发展方向总是让人无法理解,这些听起来虚幻的东西真的能作为指路标吗?对于中小企业,这些确实是虚幻,对于穷的只剩钱的的企业家和大企业,这些虚幻的东西,其实是最珍贵的。
为什么有的巨头,可以在自身体系中再孕育出新的巨头,为什么有的巨头,干啥啥不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懂新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