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方的解释看,央行方面一再强调不必对单月数据的变动过度关注,分析金融数据变动要拉长时间窗口观察。今年前四个月,我国新增信贷和社融增量规模远超近几年同期水平,可谓力度空前,说明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取得明显效果。
对于市场颇为关心的“个人新增的中长期贷款是不是去买房子了”,央行也给出了回应:至于大家关心的是不是进股市,是不是进房地产了,目前从统计数据上看,还没有看到明确的指示情况。
展望未来,尽管一季度银行抢贷款投放的冲动明显,会部分透支了后期信贷投放的空间,但央行认为我国目前的信贷需求依旧强劲,未来信贷社融规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此外,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态称,我国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
1回应社融存量增速下降:总体仍延续反弹态势
4月新增社融1.36万亿,环比规模接近少了一半,受此影响,当月社融存量增速10.4%,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
针对4月社融存量增速回落,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红表示,社融增速回落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以及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节奏与去年同期不同有关。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了8.18万亿元,是历史同期最高的水平。拉长时间看,社会融资规模总体还是延续了反弹态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大。”张文红称。
张文红补充道,今年1-4月份社融规模新增9.54万亿元,同比多1.93万亿元,4月末社融增速比上年末提高了0.6个百分点,表明目前实体经济融资状况较2018年有明显改善。总体看,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
此外,从结构看,4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有以下三大显著特点:
一是贷款投放少于同期。4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2254亿元,但1-4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了1.22万亿元。
二是委托贷款降幅收窄,信托贷款继续增加,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减。信托和委托贷款的下降趋势明显放缓,将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三是债券融资明显增加。1-4月企业债券净融资1.26万亿元,同比多3398亿元。其中4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3574亿元,与上月基本相当。
2回应前四个月企业贷款投放情况:同比多增明显
尽管4月企业贷款新增规模同比少增2777亿元,但从今年1月-4月的水平看,企业贷款增加4.77万亿元,同比多增1.14万亿元。其中,作为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情况的重要指标——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同样明显,前四个月增加2.83万亿元,占企业单位贷款增量的比重为59.3%。
另外,从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实际投向看,工业、基础设施业、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
“总体看,当前金融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张文红称。
3回应M1增速回落:不代表流动性总量变化,月度变化不必过度关注
由于4月企业部门贷款走弱,导致派生的存款也相应下降,使得M1(狭义货币)增速明显下滑,当月同比增长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7个和4.3个百分点,M2(广义货币)增速也因此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8.5%。
对于M1增速的显著下降,有分析认为这表明政策刺激力度边际转弱后,实体经济面临的资金状况有所收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弱。不过,央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张文红认为,M1是M2的组成部分,其占M2的三成左右。因此,M1反映的是全社会流动性的结构变化,不代表流动性总量变化。比如,4月末企业部门活期存款同比下降0.2%,但大额存单增长67.9%,增速比上月高9.5个百分点。另外,4月居民活期存款增长8.5%,增速比上月高2个百分点,这些流动性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M1增速。
另一方面,张文红强调,M1增速比较容易受到季节性因素和临时性因素干扰,不必对其月度变化给予过多关注。今年一季度企业贷款集中投放,力度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导致4月的“小月”效应更突出,企业贷款派生的活期存款相应也会少一些。实际上,4月末的M1增速水平仍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M2增速也比上年末高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去年同期以来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表示,趋势上看,今年以来M2增速和社融增速总体呈回升态势,分别创过去14个月和7个月以来的次高点。单月数据的变动往往与季节性因素有关,往年的规律来看,新增贷款3月末冲高后4月份往往会回落,环比回落是合理的。
孙国峰强调,观察货币信贷数据的变化趋势要拉长时间窗口。一个办法是看数据的移动平均值,比如,如果算12个月的移动平均值,4月新增贷款和社融增量与上个月基本持平;另一个办法是看一段时间的累积数据,今年前四个月,新增贷款总计6.82万亿,同比多增7912亿;社融增量总计9.54万亿元,同比多1.93万亿元,这些力度都是空前的。
除总量数据总体转好外,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孙国峰举例称,首先,4月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环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次,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17.5%,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有助于稳定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此外,大型银行的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保持了同比多增的态势,说明贷款的结构还是在继续改善。
“当前货币政策的取向并未改变,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标准要看货币信贷的增长,主要是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是否相匹配。”孙国峰说,从结果上来看是匹配的,说明货币政策保持了稳健的取向,同时也是松紧适度的。
4回应后续信贷社融是否继续下滑:信贷需求强劲,未来会保持平稳增长
尽管今年前四个月的信贷社融总体表现很抢眼,也显示出宽信用政策的发力显效,但市场所担忧的是,4月信贷社融回落的趋势是否会在后续几个月中继续延续,进而对经济企稳的可持续性造成拖累。
对此,孙国峰从资金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了未来的货币信贷走势:
一方面,从作为货币创造核心环节的银行角度来看,去年以来央行采取多方面货币政策的措施,缓解了银行的流动性约束、资本约束和利率约束,促进银行主动的增加信贷,支持实体经济。
另一方面,在资金需求端方面,从央行所了解的情况看,信贷需求还是比较强劲。
“总的来说,货币信贷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不存在4月份货币信贷增速下滑的问题。从供求两端来分析,未来的货币信贷还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孙国峰强调。
5回应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我们心里还是有底气的”
不可否认,受外部突发性因素影响,中美贸易谈判前景破朔迷离,也加剧了近几日金融市场的波动,扰乱了市场预期。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会如何应对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孙国峰透露,年初我国也面临诸多挑战,但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还是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效果,信用收缩风险明显缓解。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政策,总量上保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把握好调控的度。保持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满足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在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发挥好货币政策定向引导作用,运用好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各类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面对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应对空间充足,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内外部不确定性。”孙国峰说。
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也表示,无论是从经济增长,还是CPI、PPI,或是金融信贷数据看,宏观数据基本上是稳定的,“我们心里还是有底气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也表示,尽管内外部还有较多不确定性,但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应对空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也非常丰富。央行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为经济稳定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参照过去一年中美贸易摩擦几个阶段的实际影响来判断,即使贸易冲突按美国所威胁的版本升级,中国也采取相应的反制,这些措施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或者说会明显小于2018年股市反应所隐含的冲击力度。”马骏称,我们用经济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如果美国把来自中国2000亿美元出口产品的关税税率从10%提高到25%,中国也实施相应的反制,这个情景对中国GDP增速的负面影响在0.3个百分点左右,属可控范围。
6回应银行间利率波动:单个时点波动不能反映总体流动性状况
本周三,银行间隔夜质押回购式利率(DR001)一度最低报1.04%,创下2015年6月30日以来新低;作为市场观察流动性松紧更具参考价值的“标杆性”指标——银行间7天质押回购式利率(DR007)同样连续多日出现与7天逆回购利率倒挂的情况。有分析指出,这表明当前银行间流动性水位较高,有评论甚至称作“水漫银行间”。
对于资金利率的波动,孙国峰认为,单个时点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并不能反映银行体系总体的流动性状况。通常货币市场利率月末升高、月初回落在我国是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是月末财政集中支出会推高流动性总量,但月末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也会上升,所以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会上升。
不过,到了下月初,流动性总量还处于较高水平,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需求会下降,因此货币市场利率会有所下行。回顾今年以来,各月月初都或多或少出现利率临时性下行的情况,应当说是正常的。
“总的来说,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是平稳的。需要注意的是,判断资金状况,应根据一段时间市场利率的总体走势和水平来分析,而不是过于关注单个时点的利率波动。”孙国峰说,央行会合理搭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对流动性进行边界调节,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
7回应房地产金融政策:一直在密切跟踪监测楼市变化
随着年初以来部分城市楼市的回暖以及股市大幅上扬,居民部门新增贷款也有反弹。前四个月,新增住户贷款规模累计达了2.3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仅多增500多亿元左右。
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表示,房地产调控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取向是没有改变的。不过,央行也确实注意到,今年以来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苗头性的变化,央行一直在密切跟踪监测。
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了736亿元;占新增各项贷款比重是31.4%,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是1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
邹澜称,2019年央行还将继续严格遵循“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以及“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坚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具体有几方面的重点:
一是配合实施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按照“因城施政”的原则,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三是会同相关管理部门,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资金管理的相关工作。
四是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和规范,促进形成“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