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互惠?
霍建国:“一带一路”一是倡议已经很普及了,大家都普遍接受了,这个接受不光光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接受了,发达国家、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都能接受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甚至在“五通”也好,基础设施推进过程当中,它进展的速度和覆盖面比我们想象的预期的要快,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也有一些负面的声音出来了,像欧美的国家就说你更多的合作项目,你贷款的形式增加了当地企业一些债务负担,这样的话会给他造成更加困难,这个是一种不实之词,因为现在我们的投入以及很多项目的贷款额度没有那么大,拿最清楚的巴基斯坦来说,一般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融资的国际借贷比例从国际机构贷的最多,大概得占到50%,中国在巴基斯坦这里体现也就10%左右,即使它的债务有问题,也不应该归结到“一带一路”项目一些融资贷款产生了负担,可能它的经济结构,它本身的债务链就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这个将来也需要我们负责任地去把握一下。
还有一些大的工程项目,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像亚吉铁路,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像这两个铁路的起步运营,就树立了很好的样板或者说范式。还有一些地方我们也启动了不少,中乌铁路,中老铁路都已经起步了,而且在东南亚这边,我们项目铺得也比较多,有的像马来西亚这遇到小小的麻烦,正在调整,泰国的项目由于跟日本的竞争问题,也有一些调整,在印度的一些项目矛盾也比较大,像我们覆盖面那么广,那么多项目的投入,特别需要我们把每个项目把握好,也就是说打造出一两个成熟的样板项目来,对于我们巩固、推动“一带一路”就能起到正面的影响,要防止可能有些项目出现的困难或者出现的矛盾,一定要把它处理好了。因为现在的“一带一路”它已经超越了基础设施概念,它已经是新的合作模式,由于是当前在欧美整个对全球化产生了质疑甚至开倒车的情况下,中国是坚定支持全球化,中国是积极地推动探索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一种新的模式,就是大家一起来合作,可以搞基础设施,也可以搞产业园区合作,也可以搞物流合作,反正是互利共盈的模式。如果把它做出来,做到位,那确实是当前国际上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特别仔细或者特别认真,而且要把功课做足了,保证一个项目的平稳进行,同时还要加大贸易投资的力度,加大文化、人文的交流,来全面地活跃“一带一路”各种合作项目。关键是你要通过三年、五年,凡是“一带一路”上参与合作的这些国家,他真正受益了,而且他的经济发展繁荣了,活跃了,那是“一带一路”的功劳,那个时候不用我们说,世界上就不得不认可说“一带一路”合作模式很成功,像哪哪个国家通过参与“一带一路”,现在变成新兴的经济体了,那就了不得了,所以我们现在等待的是这么一个变化。
国外的企业走进来要注意什么?
霍建国:就跟我们出去一样,要反过来,他要了解国内现在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国内现在优先考虑的项目是什么,他把握这个,踩到这个点会好一点,像国内健康、养老,就提得特别重,其实文化的开放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教育的开放,合资办学,像广东一带他们合资办幼儿园,这都已经提上来了,海南现在推的健康医养项目,马上还要复制,要普及,这些内容会比较多。而且在新一轮经济下行过程当中,李克强总理的政府报告也提到了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新型的基础设施就不像过去是直接投机场、铁路,他要投城市之间的城际铁路,把它连通,都变成半小时、一小时经济圈,他要投物流,我们的物流成本比较高,跟物流的设施不足是有关系的。物流的通道建设,物流的仓储建设,这个要投。社区整个便民的措施要加强,现在商务部还提出来主要城市要搞步行街,要加强,要改造,都是从促消费的角度。
所以外商应该把握住中国下一步可能发展的热点或者是投资的重点领域,前几年大家投风电、太阳能,锂电池,电动车,这阵风过去了,一个是现在补贴一点点要规范,再一个摊子已经铺得够大,上水平的问题而不是扩能的问题,但是新型的消费领域空间还很大,实际上很多消费升级的内容现在还是比较短缺的。
谭雅玲:我觉得外商和外资的概念首先可能分为两块,一个是发达国家,因为主要的发达国家它的产业优势和技术的先进性还是存在的,所以它会拿它的优势到中国市场来扩展它的利润,这一点应该是发达国家看好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全世界比较高的水平上,再一个中国改革和开放的意愿通过前面讲的《外商投资法》,他们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了,所以他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能够使他的产业优势在中国市场得到非常好的回报率,所以发达国家可能看重这个。还有一个,它会比较用心地研究中国潜在的业朝阳的趋势,这也是它关心的,就像霍老师讲的比方我们的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它可能都会去看重。如果从外资银行角度去看,它还是突破了我们现有的一些发展的路径和机制,它可能把外部非常优良的产品和它的经验能够在中国特别好地发挥。相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发展比我们要差的一些国家,它的板块也比较小,它的规模又有一些小,它的技术水平也比我们差,他们更多到中国是找可以合作的机会,能够把中国的一些产能优势,产业的优势能够引进到它的地区,它在中国的市场又能够找到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我觉得他们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到中国来进行投资或者能够参与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的话,它的诉求也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第一要把握好自己的主见,你的主观是什么东西,你的客观需要什么东西,把握好,这个对我们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从政策或者政府的角度应该宏观地或者全面地把握好我们的发展方向,这样以外部的优势来弥补我的短板,以我们产业的均衡发展来向国际标准化迈进,这样对真正的外商和外资来讲,它应该是互补共赢双赢的局面。所以我觉得找好诉求,对我们去找到方向特别重要,而且要比较深入地去分析外商和外资它的优劣所在,这样心里有数,你在接受的时候,可能权衡会好一些。但我觉得潮流可能出了一个政策以后,单边的,短期化的,急功近利的东西比较多,能够理性去梳理对不同行业,给不同建议的东西,相对来讲是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强化在“一带一路”包括外资或者外企的开放上能拿捏好一个尺度,最终符合中国利益诉求,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企业“走出去”实操建议?
霍建国:还是不同的企业要面对自己不同的风险,你像现在大型的国企,它有时候在海外作为主承包商,一个大的一条线,它可能就全部中铁就包下来了,像这个东西它要负责的是整体的投入和产出、环境和当地的投资各种风险的把控。但是如果说作为和国有大企业进行合作的那一方或者民营企业,这一个大的项目会把铁路分成段,分包给不同的企业,大多数的很多民间企业或者说中等规模的企业他们会从大国企里去接一些分包的项目,对他们来说风险相对倒是小一点,因为直接转包,他管一段,干完了,他结帐的时候是跟大国企结帐,但是大国企就是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负责,中间出了风险,他要是要扛的,而且资金不够了,最后要追加资金了,他还得去想办法,最后项目干完了,他是不是盈利,很有可能不一定是盈利的,是做贡献的,是社会效益的体现。
你要意识到你在那里边的位置,现在是国内有一部分中等规模的小企业,他们也愿意出去直接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但是我觉得他们做工程这个条件就不一定那么具备了。
投钱也得找到项目往里投。我觉得他们除了工程项目之外,生产项目还有一部分,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搞了产业园区,合作园区,三通一平,政府都给做好了,有的地方政府还提供优惠政策,免一些税,减一些负担,像这样的,很多制造企业是可以参与这些投入的,它像所谓的抱团出去,是指这个概念,我们很多企业都集中落户在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是有管理的,是有服务的,像我们在柬埔寨搞的西哈努克港就做得很成功,现在很火,越南的,现在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都做了不少这样的所谓园区建设,有的是企业先承包下来,企业负责整体的布局,有的是地方政府过去跟对方合作,我觉得这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企业,如果不知深浅的企业又愿意参与,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产业园区,作为投资项目是可以。它里边也有物流项目,是可以的。
就是单个的企业独立去拼搏的,风险就会高一点,除非你特别熟悉这个市场,这个环境或者你那有你过去长期做贸易的合作伙伴帮着你稍微在那引引路,如果没有这个关系,自己就贸然过去,找一个合作方就敢签约,这个将来就会出一些风险。
霍建国:并购这块,关键看企业自己,一般并购它肯定是有它的目的,它要不就是要技术,要不就是要市场,要不就是为了打包自己的资产,所以这里边的风险实际上如果落地之后,有的它就是直接原班人马都不遣散,继续让他负责经营,这样是最稳妥的,像以前王健林收的体育项目,文化项目,基本上整体不变,只是我是你的股东了,你对我负责,签一个合同,定期给我到年底交利润就行了,这样也问题不大,怕的是自己接过来整个打乱了重来,但是从兼并收购真正要义上讲,兼并后的整合这是必须的,而且整合的好坏效益才能够体现出来,而且大多数人,据说前面是30%的成功,后边可能更低,30不到,就是整合完了发现效益没出来,你要的市场,你要的客户,和你要的技术不一定如愿以偿,这就是风险,所以我觉得兼并这块是一门艺术,你要前期的策划,跟你所要的效果能不能如愿,能不能一致,这个是要有一种驾驭的能力。为什么说有投行,为什么有投行,有顾问,他们那些人就是专门考虑这个的,我买回来怎么打包更合适,如果算计不好,容易导致有风险。
谭雅玲:我觉得“一带一路”的政策到这个时点的时候,显得更为重要一点,因为“一带一路”过去年份的外部环境和现在的外部环境应该有了比较大的一些变化,特别是经贸关系和国际标准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压力应该比较大,所以我们的“一带一路”应该去反思一些我们跟国际接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我们对外项目上,更能够谨慎、合规和有效地推进,应该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如果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算是弱势,我们是正在进取,正在转型,正在提升的一个阶段,我们的落差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如果有这个基点把握的话,那我们的项目选项和我们项目的评估可能就会更加合理和理性一点。
第二个角度应该加强合作,这个合作并不仅仅是中国和外国的,还有中国内部自己的合作,比方说国有企业的项目立项了,而且他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出来,是不是可以把民营企业的一些优势能够作为一个补充,相对于我们研究海外市场,国际市场的时候,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合作互补这个关系给企业带来的成长性和收益性是特别重要的,而中国当下可能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的争论或者相互的不合作的态势比较明显,我们能不能通过海外的项目,把国有企业纳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去吸纳国有企业,这样的互动关系可能对我们调整国内本身结构的弊端应该是有一些促进和合理作用,因为毕竟它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元素,对中国利益最大化应该特别有好处,所以我觉得我们学会合作仅只有竞争这个概念,可能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和有效发展,包括“一带一路”都是非常实用的,我个人觉得。
霍建国:在“一带一路”的项目里,将来还要特别处理好一些三方合作的项目,特别是一些敏感的项目或者是国际上都比较关注的项目,如果能够采取第三方加入这个合作,像英国愿意参与,在原有的英国殖民地的项目,最好把英国拉进来,在原有法国殖民地的项目,你把法国拉进来,大家三方,当地加上第三方,加上中国,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这是最理想的模式,风险共担,而且这种合作,我们有时从中学到一些国际上先进的投资管理经验。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多方融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完全由中资银行或者是国开行自己去投资,100%的投资,能不能将来我们投大头,同时也希望欧洲复兴银行、美洲银行,其他国际上的商业性的银行或者是政策性的银行也能加入进来,这就需要我们打造一个特别好的项目,项目包装特别好,大家看到这个项目的价值,大家还是愿意投的,如果你没有好的项目,大家看你明明是往里砸钱的,将来要亏损的,就没有人跟你,如果把这个口子打开了,将来的资金就不成问题,因为国际上的游资相对还是比较多的。还有一个将来在我们承包的工程项目里,不要自己大包大揽,也就是说总包是你的,分包还是你们中国的公司,当然也可以了,早期我们就是这么干的,但是将来国际化的过程,你完全可以分包给日本的承包商,韩国的承包商,土耳其的承包商,让它带有一点国际化的特色,而且他们有些承包能力也是很强的,把这些项目让他们也承担一部分,这样的话就显得我这个项目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很可能还是提高效益的。
霍建国:现在还是项目的魅力不够,再一个关系的融通,要主动地去说服人家,我们现在不够开放是觉得我们自己大包大揽,觉得不愿意让别人参与,这种心态要调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