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5日报道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5月14日发表了题为《声音技术让敌方狙击手无处躲藏》的报道称,研发人员已研制出一种可定位敌军狙击手的军用智能耳机。原文编译如下:
一声枪响从被摧毁城镇的废墟中传出。全班战士躲进瓦砾堆中藏身。惊恐的班长喊道,敌人狙击手在哪里?但是没有人知道。
这样的场景在电影中司空见惯,但对军方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很快,指挥员就不再需要为此烦恼和忧虑了,因为枪声将足以用来定位敌军狙击手,并把其位置信息发送到全班战士的头戴式耳机中。
这正是一些科学家所希望的。他们已经证明,只需使用目前开发出来用于保护士兵听力的装备,枪响的声学特征就足以让士兵们确定狙击手在战场上所处的位置。
近年来,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大国陆军都致力于向部队配发“战术通信与保护系统”(TCAPS)。这种装备能起到智能耳罩的作用,可以阻挡巨大的爆炸声,只允许正常声音通过,并让步兵与战友保持联络。

资料图片:佩戴“战术通信与保护系统”(TCAPS)智能耳机的美军士兵。(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片:使用“巴雷特”反器材步枪的美军狙击手。(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路易法德研究所的战斗声学研究人员塞巴斯蒂安·昂吉博士意识到,耳机还对其他重要的战场信息进行了编码。昂吉认为,通过结合来自多副耳机的声学数据(定位),他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枪声来源的位置信息。
他的研发的这一系统借助安装在耳机旁边的麦克风对枪声进行三角定位,原理则是利用步枪击发时会产生两种具有不同特征声波的现象——其一是来自子弹的超音速爆炸波,另一种则是枪口的爆炸声。
通过对声波到达士兵一侧耳朵上的麦克风与到达另一侧麦克风之间的时间差进行比较,每一副耳机都可以对枪声的方向作出估计。通过把战场上所有士兵耳机中的这些声学数据结合到一起,昂吉验证了把这种位置信息提炼成为某种有效战术情报的可行性,并将其传输到士兵的手持设备上。
【延伸阅读】美军研发“拐弯子弹”或令狙击手下岗

玩过《使命召唤4》狙杀扎卡耶夫关卡的军迷们肯定对远程狙击的细节印象深刻,现实中狙击手在远程狙击前,需要考虑包括风偏、温度、湿度、科里奥利效应(地球自传偏向力)等多种复杂因素。而美军目前已研发了一种革命性的”会拐弯“的制导子弹,不仅无需考虑以上因素,甚至都无需保持传统的”三点一线“射击方式都能命中目标,本期就此解读。

图为《使命召唤4》游戏中狙杀扎卡耶夫大的任务截图,大图可见狙杀目标(红圈中的车队)与狙击点的相对距离,小图为巴雷特反器材步枪的瞄具截图,麦克米兰上尉(观察手)要求你注意车上小旗的飘动方向,来修正瞄准线。

这种制导子弹源于DARPA(美国国防高级计划研究局)的“超精确任务武器系统”(EXACTO)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开发具备“拐弯”能力、最远射程可达5000米(目前世界最远狙杀纪录是2375米)的高精度子弹。 图为美军科研人员展示制导子弹,可见外形与传统子弹有较大区别,不仅弹体变长,而且在尾部有制动尾翼。

该项目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共同负责。2012年2月初,洛·马公司宣布,他们已研发出了一种形似飞镖的激光制导子弹。前端有一个光学传感器,用于搜索、追踪射向目标的激光制导点,内部传感器能将目标的数据实时传送给制导和指挥元件,后者可以通过一个8位的中央处理器计算出理想的飞行弹道并控制电磁传动装置。图为“精确制导子弹”剖面图。

图为”精确制导子弹“的实际剖面截图,可见与传统子弹的结构截然不同,可见微型弹道计算机和传感器。

制导子弹的传动系统包括一个驱动电机和一个形似鱼鳍的微型可控弹尾。驱动电机可为传统系统提供动力,微型尾翼可不断调整弹道,使子弹以曲线弹道击中目标(即使目标躲在墙后也可打中)。图为美军在桑迪亚国家试验室进行制导子弹试射时的延迟摄影图,图中看到的弹道实际是制导子弹尾部的LED指示灯留下的,可以清晰看到其在飞行中可多次改变弹道直至命中目标。

图中直观展示了激光制导子弹的交战全过程,狙击手在射击前,只需持续性用激光照射标记目标即可,无需再保持传统的”三点一线“瞄准方式,开枪后,制导子弹会和制导炸弹一样,自动跟踪目标直至命中,十分适合攻击远程移动目标。

狙击手在使用制导子弹时,只要锁定目标,不论朝哪个方向射击,子弹最后都能通过自主修正弹道命中目标。这张手绘图展示了制导子弹和传统子弹之间的显著区别,传统子弹需要靠自旋稳定弹道(上),制导子弹(下)无需自旋,直接靠尾部的弹翼就可改变飞行弹道。有人吐槽称,配备这种子弹后,人人都能成为神枪手,或许狙击手的时代就此结束了。吐槽归吐槽,制导子弹的实战效果仍需拭目以待。

图中分别标出了制导子弹的光学传感器(下)和可动尾翼(上)。
(2016-04-19 07:58:00)
【延伸阅读】射穿200米外倒立弹壳!德狙击手秀枪法

KSK(“特种部队司令部” 德语缩写)是德国陆军最精锐特战部队,作为KSK中的“尖兵”,KSK狙击手部队近日首次公开进行山地狙击训练细节。图为KSK狙击小组训练视频截图。

KSK狙击手使用G82(巴雷特)反器材步枪远程打靶动态图。

KSK狙击小组使用G82反器材步枪打靶。

KSK狙击手部队的训练内容十分严格,其基础训练的合格标准是能在各种恶劣气象条件下,使用狙击步枪精确命中800米距离外的目标。其他训练内容还包括隐秘接近目标、选择狙击阵地、伪装、目标观察、测距及渗透和穿越敌军封锁线等。图为KSK狙击手使用G82反器材步枪打靶(抛壳)瞬间。

在公开视频中,KSK狙击手还表演使用最新的G29“蝰蛇”狙击步枪(德国黑内尔公司研发,使用.338口径(约合8.6毫米)拉普阿·麦格农专用弹药,最大射程1500米),在距离200米外的倒立弹壳上打孔,显示其精湛的枪法。

KSK狙击手使用G29狙击步枪在200米外的倒立弹壳上打孔动态图。

倒立弹壳距离打靶位置的距离示意图。

距离200米外的,倒立弹壳上的弹孔特写。

德国黑内尔公司研发的G29“蝰蛇”狙击步枪,图中配有三脚架及单兵弹道计算机。

KSK的山地狙击训练通常持续6周,每名参训狙击手要射击至少850发子弹,其中就包括800米以上的超远程狙击课目。图为KSK狙击手使用G29狙击步枪打靶,枪口加装有专用消声器。

KSK狙击手使用G29狙击步枪进行800米以上的超远程狙击打靶动态图。

山地狙击训练中还会考验狙击手的应变适应能力,例如会利用树木作“天然脚架”射击高海拔或山脚下的目标等。

伪装也是山地狙击训练重点课目,KSK狙击手需要在岩石间、密林中等不同环境中,实现“完美伪装”并狙击目标。上述内容只是KSK狙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训练标准越严格,狙击手们才能在实战中发挥出最佳战斗力。

图为KSK观察手使用莱卡Vektor Ⅳ激光测距仪观察目标。
(2018-12-20 08:31:00)
【延伸阅读】单人灭300德军!苏军女狙击手曝彩照

图为曾狙杀309名纳粹德军(包括39名德军狙击手)的“死神女士”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手持的是SVT-40狙击步枪。

这组老照片是由俄罗斯莫斯科的翻译家奥尔加·沙妮娜着色的,展现出当年女狙击手们手持狙击枪的情景。图为柳波夫.马卡洛娃,单人狙杀记录为84人,她在二战后回到家乡生活。

奥尔加说:“很少有关于‘红军’的照片,于是我决定将这个漏洞补上。我对苏联的历史很感兴趣,有些历史事件影响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照片比文字更能展现当时的情况,希望有更多人通过这些照片了解历史,特别是这些勇敢的女战士。”

罗扎.沙妮娜(Roza Shanina),生于1924年4月3日,卒于1945年1月28日,是一位著名的二战苏军王牌女狙击手,拥有59个已确认的狙杀记录,其中在1944年7月 苏军解放维尔纽斯(今日立陶宛的首都)的战役中狙杀了12名德军,手持的是莫辛纳干狙击步枪。

身披雪地伪装服的苏军王牌女狙击手罗扎.沙妮娜上色彩照。

盟军报纸曾将沙妮娜成为“东普鲁士的恐怖死神”,她是首位获得“光荣勋章”(主要颁发给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军的作战行动中,由于卓越表现而使战局发生了对苏联红军有利的根本转变的下级官兵)的苏军女狙击手,并且还是整个第3白俄罗斯方面军中首位获得该勋章的女兵。小图为当时报纸截图。

沙妮娜在战场上表现出了优异的狙击技巧,她曾创造过在短时间内快速狙杀“2发2中”的记录,而且狙杀的都是移动目标。图为沙妮娜指导战友如何使用狙击步枪(彩色复原照)。

图为沙妮娜戎装照彩色复原图。

5 图为二战苏军女狙击手们合影上色彩照。

图为身穿迷彩伪装服的苏军女狙击手与军官交流。
(2017-04-25 08:40:00)
(责任编辑: HN66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