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关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的消息引发关注。
一是路透社14日报道称,美国共和党议员提出议案,拟收紧对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签证。
二是这两天一则声称中国(内地)学生在报考美国名校时“全军覆没”的消息也正在网上热传,并引发种种猜测。
看上去似乎很巧合,一方面是政策上的可能收紧,另一方面是高校在实际动作上的疑似跟进,二者共同指向的,都是过去多年里持续壮大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团体。
而所谓“巧合”,显然又不足以解释这一切。
中国留学生的赴美通道,真的在变窄吗?
中国学生真的“全军覆没”了?
“麻省理工零录取中国学生,斯坦福取消中国内地面试!”
从5月12日起,一则关于中国内地学生被美国名校拒之门外的消息不胫而走——有自媒体发文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布的提前录取榜单显示,其录取的70位新生中,没有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高中生,内地“学霸”们可谓“全军覆没”。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广泛关注及热议。
面对这一爆炸性新闻,多数人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并直言“不敢相信”。
随后有国内媒体对此跟进求证,据报道,麻省理工学院招生办在相关回复中表示“未曾公布提前录取学生的具体国籍”——意指此传闻不足信。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也有网友对传闻内容发出质疑并予以纠正。
进一步求证中,小锐继而发现,传闻中关于麻省理工等美国高校对中国学生录取数据的变化,实际上源自香港《南华早报》去年12月的一篇报道。
当时的文章中,《南华早报》披露:“麻省理工学院提前录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名学生,但没有一人是来自中国的学校”。
种种迹象,似乎都表明了上述传闻的不足信——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条被自媒体翻出来重新包装后的旧闻。
对中国留学生下手?美国政界传出杂音
如果说中国(内地)学生在报考美国名校时“全军覆没”的消息子虚乌有,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一条旧闻热炒、没有具体事实支撑的传闻,为何如此具有关注度?
这背后与不断从美国政界传出的收紧中国留学生赴美通道的杂音其实不无关联。
在去年12月的那篇报道中,《南华早报》援引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表示,中国留学生赴美通道遭遇收缩,美国对所谓“间谍活动”的担忧是罪魁祸首。
而路透社最近报道的美国议员要求收紧中国学生签证的消息,似乎也在佐证着这一观点。
报道称,在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一些美国官员对中国人在美国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学习和研究所带来的“风险”表示关切。
事实上,这种言论自去年以来就屡见不鲜。
去年10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一场智库演讲中耸人听闻地宣称,中国正在利用留学生“渗透”美国。
就在同一个月,英国《金融时报》爆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消息。报道引述多名美国政府内部消息人士的话称,当年早些时候,以白宫高级顾问斯蒂芬·米勒为代表的鹰派官员曾向特朗普提议,禁止中国公民赴美留学。
报道透露,由于一些美国官员对这样做的经济和外交影响感到担忧,该提议遭到搁置。
虽然美国最后没有按照米勒所设想的那样做,但有美媒去年5月底曾报道称,根据新的政策,美国领事官员可能限制签证的有效期,到美国大学研读某些高科技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将只能获得一年的签证。
美国对中国学生签证政策的多变,无疑也让希望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感到很“折腾”。
一位即将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同学告诉小锐,听说签证形势不好,他今年早早预约了面签,以防万一。
该同学表示,美国名校的本科录取本来就对亚裔学生比较“不友好”,而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对中国学生的签证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审查政策。因此,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少录取或不录取中国内地学生也可以增加整体入学率,因为即使录取中国学生,该学生因为签证问题来不了的风险也比往年大。
来自美国国内的抱怨:杰出人才正在流失……
限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真的就对美国就有好处吗?
“如果大多数中国人才被驱逐,那美国注定玩完,毫无疑问。”在今年2月香港《南华早报》刊登的一篇报道中,一位在佛罗里达大学攻读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生说道。
他同时指出,“大多数像微软这样的科技公司对此都颇有怨言。”
报道称,中国留学生正在日益远离美国,2017-2018学年,赴美国学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尤其是本科生)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而2018-2019学年开始时,这种下降趋势似乎还在继续。
对此,美国并不是没有察觉。
印度《经济时报》今年1月报道称,特朗普在一场发布会上承认,自己收到一些来自美国大公司的呼吁,后者向他抱怨:由于荒谬的移民政策,美国“正在失去杰出人才”。
这样的呼声至今仍然存在,路透社14日的报道称,许多美国政府和大学官员警告不要反应过度,要承认中国学者和学生在美国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今年2月于美国密歇根州举行的中美建交40周年对话会上,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也同样谈到中美留学生交流的重要性。
“留学生是沟通两国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他说,“我相信,随着两国青年一代的成长,中美之间的很多问题将更容易解决,因为新一代会比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能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对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