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5月17日,央行发布2019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我们看来,最为重要的是本篇报告给出了清晰的政策目标。
第一,长期政策目标:提高潜在经济增速。
第二,短期政策目标:使实际经济增速接近潜在经济增速。
第三,目前中国情况:潜在经济增速下行,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相近,因此未来政策易紧难松,切莫幻想大水漫灌。
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 潜在增速下行,实际增速接近潜在水平。
央行在专栏5中对潜在经济增速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初步估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近十年来有所下行,当前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近,产出缺口接近为零,实体经济供需基本平衡,失业率、通胀水平总体保持稳定。”目前,国内外几乎一致预期,未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会台阶式下行。根据表1中的测算,目前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基本接近潜在水平(6.3%)。
二、 长期政策易紧难松。
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使实际经济增速接近潜在经济增速。因此,当实际增速高于潜在增速时,政策倾向于收紧;当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时,政策倾向于宽松。目前中国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近,决定了短期政策放松空间有限;未来中国潜在增速台阶式下行,决定了长期政策总是易紧难松。除非以下两种情况中至少一种发生,即实际增速大幅下行低于潜在增速,或潜在增速大幅上行高于实际增速。
当实际增速不低于潜在增速时,抑制政策放松的关键变量是通胀,也就是说通胀是观察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对关系的中介变量,当实际增速高于潜在增速时,存在通胀压力;当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时,存在通缩压力。我们进行的历史数据拟合显示,GDP平减指数可以很好的模拟政策观察的通胀指标,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货币政策放松周期都出现在GDP平减指数急剧下行的时候。
从定量上来看,政策目标可以概况为以下两点。
第一,总量上,稳定宏观杠杆率。即实体部门(家庭、政府和非金融企业合计)负债与名义GDP之比稳定,这要求两者的增速基本相当。事实上,从2016年以来,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截止今年4月末,实体部门负债增速为8.5%,虽然高于一季度名义GDP增速(7.8%),但考虑到未来几个季度名义GDP增速有望上行,似乎也不是不可接受,对应目前政策转向收紧的概率不大。未来政策转紧的情景为以下两种情况中至少一种发生:短周期方面,实体部门负债增速较大幅度超过名义增速,通胀水平超过政策容忍范围(比如GDP平减指数超过2%);长周期方面,中国潜在增速开始下行,稳定宏观杠杆率就要求中国再度进入去杠杆,即实体部门负债增速追随名义GDP增速下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轩言全球宏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