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富有“开放”基因的城市,扮演的角色正越来越丰富。
作为正在建设中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资本市场领域的改革和开放举措也是层见叠出。而当下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科创板的建设。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而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将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一股重要的支持力量。
重视“基本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股票、债券就曾经出现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在经历几十年风雨起伏之后,证券市场的萌芽,最终在上海和深圳,抽枝散叶,蓬勃发展开来。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开业,次年7月3日,深交所开业。在此之前,场外证券交易已经在上海等地发展多年。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是维系整个生态运行的基石。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看,投资者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各国资本市场吸引力和活力的重要支撑和体现。而中国的投资者,从一开始参与证券交易,就展现出极强的活力和韧性。
“回顾我国资本市场近30年的发展进程,广大投资者始终与市场共担风雨、共同成长,为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点最值得我们珍视!”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曾说,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投资者群体,投资者队伍达到1.5亿人,其中95%以上为中小投资者,“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也是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投资者的持续参与,助推了上市公司的发展,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上市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回报着投资者的支持。
截至2019年5月26日,沪深两市总计上市公司3638家,总市值51.33万亿。其中,沪市上市公司1472家,占比40.46%;总市值31.33万亿,占比61.02%。
去年沪市上市公司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3.50万亿,占同期GDP比重约30%;共实现净利润2.80万亿元,同比增长4%。上证所对此结果表示肯定,认为沪市公司以占全国注册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的数量,实现全国GDP约三分之一的营收,可以说展现了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而上市公司作为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渠道,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比如2018年,2787家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总金额1.15万亿元,股息率从2014年的1.85%增长到2018年的2.41%。
大胆设想,稳步推进
习近平主席去年11月给上海提出了三大具体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截至5月26日,已经有111家企业的IPO申报材料获得上证所受理,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司占到近七成。
在此之前近7个月时间里,证监会、上证所,以及上海市相关部门,都为科创板注册制的制度建设,进行了星夜兼程的细致准备。不过,这并不等于科创板已经取得成功,因为一个市场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一直关注内地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他认为,科创板的推出,会让新经济上市的蛋糕越做越大,而如果沪港通纳入科创板股票,则会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投资内地,提升香港对于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但他同样看到,因为制度改革具有历史性、复杂性,还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决策层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风险控制。
科创板注册制推出之前,中国证监会及上证所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研究和探索,其间政策态度也有起伏。注册制曾在一度呼之欲出之时搁浅,战略新兴产业板也在万事俱备时戛然而止。不过,谨慎的态度不代表否定,改革需要等待时机。
2014年启动的沪港通同样如此。在正式推出之前,上证所与港交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经过了长期的研究,并在严格的条件安排下,进行了稳妥启动。
2018年11月17日,是沪港通四周年“生日”。截至11月16日,沪港通累计交易金额已超10万亿元。在沪港通经验基础上,深港通于2016年开通。截至2018年12月5日,两年累计成交超过4万亿元。
沪港通就像一列从上海驶向香港的列车,不过香港不是终点。当然,这是一趟双向列车,如李小加所言,“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列车的首发车,而香港就是其第一站。
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上海被寄予更高期望。未来从上海开出的“列车”还会有更多班次,它们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力量,也将向世界带去更丰富的体验。希望这些“列车”,平稳开出,安全抵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