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当今各国抢着登月,是新的太空竞赛吗?

2019-09-13 08:01:34 和讯名家 

 

 

  我们的一生就是一次史诗般的征程,我们去到新的地方,看见新的事物,了解新的想法。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未知的明天而准备。——阿姆斯特朗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今天是中秋节,我们聊聊月亮。

  前几天,月亮上有件事让地球人挺闹心。

  原来,印度发射到月球的“维克拉姆”月球着陆器“失联了”,本来大家想乘着月色正好,帮它们找找,结果,9月7日,印度方面传来好消息,它们家的“月船2号”绕月轨道飞行器在月球表面找到了自己的同事。

  不过,由于依然联系不上它,因此印度暂时还不能宣布自己已成为全球第四登月国。

  道理很简单,没有回应的着陆器就像没有确认收货的淘宝宝贝,是无法显示“交易成功”的。

  失联的印度月球着陆器

  这几年,月球周围好生热闹,除了失联的印度着陆器,还有完成高难度“戳背”动作的中国嫦娥四号,以及今年4月,在月球表面香消玉殒的以色列“创世纪号”。

  与此同时,月球还迎来了不少“来自地球的flag”:

  3月,美国副总统彭斯表示,要在五年内再次载人造访月球;5月,NASA推出“阿耳忒弥斯”计划作为呼应,该计划名取自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她是阿波罗(太阳神)的孪生姐妹。

  日本计划在2020年至2021年发射月球探测器,以研究月球表面火山地带。

  今年春季,俄罗斯发布了登月探测时间表,计划于2031年首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人类怎么忽然这么“粉”月球了?

  翻翻历史书,原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就尤为青睐月球,甚至在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掀起了一场太空军备竞赛。

  于是人们不免担忧,这一次登月热潮,会不会又是一次秀肌肉大于实用的“太空竞赛”吗?

  让我们来简单比一比。

  01动机方面:上一次恐惧,这一次贪婪

  回看1961年的美国,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感受:“阿波罗计划”与其说是一项太空壮举,到不如说是一场因恐惧而发起的“正当防卫”。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那天,数百万美国人仰望太空,内心充满恐惧:

  “他们会从外太空轰炸我们吗?他们会从月亮上轰炸我们吗?”

  其中最惊悚的是,每隔90分钟,“史泼尼克一号”就会嚣张地从美国上空飞过。

  而美国政府的反应,则如当年珍珠港遇袭一般惊慌失措。

  于是第二年,政府迅速启动了以登月为目的的“水星计划”,1961年,又宣布了举世闻名的“阿波罗计划”。但不管他们把太空的前景描绘地多诱人,人们都很清楚,美国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赶在苏联人之前登月。

  而比武场的另一头,苏联在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上已拔得头筹,但为了不输掉终局,他们在登月方面,也是几近疯狂。

  小巴统计了下,1960年-1968年,在美国人捷足先登前,苏联以月球为目标的发射次数高达35次,光1968年,几乎每隔两个月,苏联都要往月球输送一个探测器。

  美国则同样回以疯狂。

  令苏联登月梦碎的巨型火箭N-1

  当年,赞比亚一位修女写信给NASA,说,地球上还有饥荒肆虐,我们为什么投入这么多在虚无缥缈的太空呢?

  据说,当时的NASA洋洋洒洒回复了诸多探索太空的好处,然而,当苏联因经济问题“及时止损”后,美国也立刻心照不宣地停止了登月行动。

  人类这一大步,就这样定格了几十年。

  阿姆斯特朗登月:人类的一大步

  再看这一次的探月热潮,在动机上,人类可“理性”多了。

  我们可以从中国的探月目标中窥见一二。

  2004年,中国启动以登月为目标的嫦娥工程,在第一轮的无人探测阶段,官方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三字真言:“绕,落,回”。

  目前,绕月和落月皆已达成,“回”这个任务,预计在明年年底进行。除了要“自食其力”从月球自己回地球,嫦娥五号还有个任务,就是跑到月球的南极,将样本带回地球。

  月球的南极有什么,值得特意去跑一趟?

  答案是一种存在于火山坑阴影区的冰,它可以被用来做火箭的氢燃料,如果在月球上制备氢燃料,每公斤的成本为500美元,但要是从地球上做好了带过来,成本就飙升到了每公斤4000美元。

  这就意味着,一旦得到了这个“冰矿”并加以利用,月球上就能打造出一个太空加油站。起码,可以为去火星的火箭“加个油”。

  更何况,月球的宝藏,远不止这种冰。

  比如氦-3,是未来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后的重要清洁能源。

  在地球上,它的储藏量最多只有500公斤,每吨价格50亿美元,是黄金的120倍。而月球上,它的储量则高达100万吨。

  2013年,探月工程中任总设计师的吴伟仁透露:“探月计划的总投入大约占国家GDP的万分之几”(2013年中国的GDP为59.52万亿元),以上限万分之九估算,大约投入为76亿美元。

  粗暴计算下,我们只消从月球成功带回2吨氦-3,就能一举收回中国探月计划初步预计投入的总成本。

  这哪里是星辰大海?分明是一座座金山嘛。

  02

  战略参与者方面:从举国之力到私营狂欢

  当年美国在实施“阿波罗计划”时,集合了两万家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40万人参与其中,烧了足足250多亿美元,要知道1967年美国的GDP才8300多亿美元。

  就是这把举国之力,愣是把一个计算能力还比不上iPhone的阿波罗11号,连人带飞船送到了月球表面,并打造出迄今为止,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土星五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40吨。

  但50年后,美国政府想开了。

  2015年,美国签署了《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该法案规定:虽然太空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归属于哪个国家或企业,但如果谁开发出了有价值的资源,那资源就归谁。

  这意味着,太空探索不再是国家队的专属了。

  于是,这方面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了起来,而正是他们,把登月这样的太空探索,做成了一门更持久的生意。

  而私人或民营企业搞太空探索有个重要的特点——勤俭持家。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马斯克创立的SpaceX。

  2015年,他把猎鹰9号火箭载荷发射后,成功将一级火箭收回地面。这么一来,马斯克的单次发射成本就从5400万美元降低到600万美元,火箭发射也从一个用完就废的“一次性”生意,被打造成了一种租赁业务。

  还有家公司,叫维珍银河,操作也很骚。

  它的主营业务是太空旅游。业务还没开,就早早地卖起了船票。它的船票价格大概一张20-25万美元,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游客完成了预定,光预售就回收了近1.5亿美元。

  而且,如果未来这家公司能实现每年送5-10万人上天,船票价格就可以降到2-3万美元,成功直接实现“市场下沉”。

  去年9月,马斯克也迎来了他的第一位私人乘客——前泽友作。

  马斯克(左)与前泽友作(右)

  付费2.5亿美元后,2023年,这位日本土豪将搭载由SpaceX制造的飞船步入太空,他的目的地,就是月球。

  再看中国。

  中国近几年也涌现了不少民营航天公司,其中处于第一梯队的,有三家:零壹空间、蓝箭和星际荣耀。

  尽管它们目前还没办法对登月做出贡献,但实力也不容小觑。

  2019年7月,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飞行时序将多颗卫星及有效载荷精确送入预定300公里圆轨道,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零的突破。

  这里有个细节颇具民营企业的特色,原来,星际荣耀火箭在发射的同时,还赚了点广告费。在本次发射中,星际荣耀的火箭搭载了一辆长安欧尚汽车和金六福酒,并向地面回传了一段太空广告。

  星际荣耀贴满品牌名的火箭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当私人商业进入到登月领域,就绝不会只是玩一个“形象工程”,而是一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事业。

  这也是本次探月和过去最大的不同。

  03

  太空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

  但体感上,火箭发射卫星、载人登月和星际旅行等等,对我们而言,似乎还是一个路漫漫的事情,如今的努力,或许只是下一代的福利。

  真的是这样吗?

  小巴举个例子。

  2008年,汶川地震,所有基站被破坏,灾区毫无信号。但艰难爬进灾区的武警部队,却依靠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成功将“顺利抵达”的信息传送到了全国。

  全球有四大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

  而我们最常用的,是美国的GPS系统,打车、定位、导航等全由它包办。

  但如果GPS被关闭,我们的生活岂不是乱套了?

  答案是No,因为我们早早地就将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送上了天。

  今年8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轨运行数量达35颗,超过了美国GPS的31颗。目前在130个国家,每天可见的北斗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GPS。按计划,北斗系统2020年将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而且,现在不少中国的智能手机也同时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所以,稳得很。

  无论是把卫星送上天,为我们提供定位服务,还是送月球探测器飞到月球去,都需要依靠火箭发射的运载能力,这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重要标志。

  除此以外,如今人们常用的记忆床垫、吸尘器等,其技术来源都与“阿波罗计划”有关。

  所以,飞向太空,在当下,已不是理想主义的热血,而是一门实打实有产业前景的未来。

  只是习惯宅在地球的人们,你们准备好了么?

  参考资料

  1.《为实现载人登月,美国、苏联花了多少钱》杨津涛

  2.《美国能在五年内重返月球吗?》万维钢

  3.《太空“淘金热”》 新科学家杂志

  4.《重返月球:太空资本主义的兴起?》Brock

  5.《月球探测任务列表》维基百科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 |当值编辑 | 冯迪

  责任编辑 |何梦飞 | 主编 |郑媛眉

  了解历史知识,解决社交尴尬

  成为博学睿智、拥有更多话题的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