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沁涵)第19号台风“海贝思”于10月12日傍晚在日本关东地区登陆,这是日本今年遭遇的最强等级台风,预计将带来创纪录的降雨量。
日本气象厅指出,这一轮台风的威力可匹敌60年前的狩野川台风,当时灾害造成1200多人死亡。气象厅预报科长在12日的记者会上表示:“需要立即采取守护生命的措施。”
据NHK报道,12日下午3时30分,东京、埼玉、神奈川、群马、山梨、静冈、长野均发布了大雨特别警报,这是2013年启用该警报以来首次出现7个都、县同时发布的情况。
在千叶县,12日白天检测的最大瞬间风速达到25米/秒,多幢住宅楼的屋顶被强风吹飞。当地一辆私家车被吹翻,车内一名男子死亡。12日下午6时22分左右,千叶县南部还发生5.7级地震。
受台风影响,截至12日下午4时,日本首都圈共有2.4万户停电,预计12日晚停电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日本经济产业省已提前部署了300名电力维修人员,尽量减少停电影响。
全线应对“海贝思”
有台风来袭,日本气象厅当仁不让站在防灾战线的最前沿。
日本气象厅网站显示,在台风“海贝思”登陆前5天,气象厅就发布了强台风预报,包括台风可能登陆的位置、行进路线和最大瞬间风速预测。
当地时间10月9日,日本气象厅召开记者发布会,围绕今年最强台风袭击发出警告,提醒民众减少外出,届时可能会出现巨大的暴雨灾害。
据日本首相官邸网站,10月1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台风“海贝思”应对措施。安倍表示,台风来势凶猛,警察、消防、海上保安厅等各机关必须严阵以待,必要时自卫队也要参与灾害救援工作。以关东和静冈部队为中心的17000人随时待命,应对台风灾害带来的影响。
日本多个铁路公司相继宣布12日各个路线的“停运计划”。JR东海公司宣布,东海道新干线、东京与名古屋之间的所有列车12日全天停运。JR东日本公司和西日本公司也都发布了详细的停运通知。
航空方面,12日共有1800个航班因台风预警提前取消,20万名游客受到影响。
据《每日新闻》报道,原定12日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橄榄球赛和F1赛事全部改期。东京迪士尼和大阪环球影城12日关闭,这是东京迪士尼开园36年来首次因台风全天关闭。
此外,首都圈内的多家百货公司和超市也宣布暂停营业。日本大批民众11日在超市抢购桶装水、方便面、速食食品、电池、应急灯等物资,不少货架短时间内被扫空。一些网友称,这种抢购场景让人想起了3·11大地震时的混乱情况。
由于日本所有媒体从9日开始就对台风“海贝思”进行了高频度的实时报道,导致部分居民在社交媒体吐槽其过分渲染紧张局势。
无处不在的“防灾意识”
日本国土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日本是世界上灾害高发国家之一,国土面积仅占全球的0.28%,但是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次数占全球的20.5%,灾害损失的总金额占全球的11.9%。自然灾害中,台风和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多。
日本内阁府网站发布的灾害统计报告。
日本因其特殊的灾害多发体质而专门设有地震海啸对策科、火山灾害对策科、水灾对策科、雪灾对策科、防灾对策科、灾害应急对策科、灾害知识普及等与不同类型灾害相关的多个部门。每个城市的每个社区、每所学校、相关NPO及NGO都会定期组织防灾教育活动。
在日本的大小街道上,除了贩卖机,最多见的就是避难警示牌,每个区域都有相对应的避难撤离道路与避难场所。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科学文部省重新调整了各大中小学校的防灾教育制度。从启发学生的防灾意识开始,教育儿童、学生遇到火灾、地震、洪水等灾害时的避难路径和自救知识。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文部省对受灾地区的市民展开调查。有94%的学校曾经进行过地震避难演习训练,97%以上的学校进行过火灾避难教育,还有13.8%的沿海城市学校进行过海啸避难训练。
从上至下的“防灾体系”
在日本,以大规模自然灾害及事故的经验教训为契机,防灾体制得到了充实加强,尤其是完善了法律制度。
例如,上世纪40年代的多次强台风促成了《灾害救助法》和《水防法》的制定;1959年狩野川台风过后,日本政府为加强建筑的防台风性能,制定了《建筑基准法》。
针对灾害的紧急救援,《灾害救助法》《消防组织法》《海上保安厅法》《消防法》《水防法》《警察法》《自卫队法》中添加了细则规定。针对灾后重建,制定了《受灾市区复兴特别措施法》《灾民生活重建支援法》《渔业灾害补偿法》等一系列法律。
在政府的危机管理方面,内阁府于2001年设立了防灾担当大臣,主要负责统一调度各行政部门采取有序的防灾措施。
当重大灾害发生时,以首相为最高领导核心,内阁和政府各个部门合作联动,全体投入到灾害应急行动。日本每年的防灾预算超过1兆日元。
此外,日本还在不断推进防灾科学研究。2006年,日本内阁发布“第3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将日本建设成为以安全为荣耀的国家、全球最安全国家”的政策目标。为此,各领域展开了10项重要研究项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