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2019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甚至官方也发出了温馨提醒大家:这两天如果电话响了,赶快接!不要错过诺贝尔奖的通知啊!
当然,上述是个玩笑话。
毫无疑问,诺贝尔奖的含金量在全球都是顶级的,它是科技殿堂的最高荣誉,也代表着获奖人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诺奖得主无疑是最顶尖的人才。
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趋势——诺奖得主开始流行“组团走穴”。
上个世纪,很少有诺奖得主到访中国;今天,诸多大咖纷纷来中国站台。仅从这个变化看,可以视作中国影响力的一大进步。
邀请诺奖得主来中国,探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分享行业新动态新方向,有利于科技发展、传播了科学精神。然而,近年来诺奖得主来中国走穴,似乎大多数与科学无关,更多的,是他们的一笔生意或者说“外快”。
1
诺奖得主频繁到中国“走穴”
我们从小在课本里就认识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知道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和来之不易,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代代学子,成为许多人的楷模和偶像,甚至成为很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中国,诺贝尔奖有多神圣获得的关注度有多高不言而喻。
细数从诺贝尔奖创办至今,其华人获奖者一共也就只有12位。当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时候,我们由衷感到骄傲。
然而,在这些年,当诺奖得主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市场就会有需求,更有商业机构来运作。诺奖得主从国外来中国走穴,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先来看看这些频繁“走穴”中国的诺奖得主代表:
蒙代尔是来华最多的诺奖学者。1999年,蒙代尔因“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被誉为“欧元之父”。
早在1995年,蒙代尔就到访中国,与中国就此结缘。获得诺奖后,更是成为了“常客”。此后10年间,蒙代尔访问中国超过20次。仅2013年下半年,就来了5次。
以下是有媒体梳理的2019年莫索尔的中国行程:
2018年8月10日,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上,6位诺奖得主“抱团”参加。一个月后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又来了5名诺奖得主,“老朋友”莫索尔也位列其中。
而在2018年10月开幕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更是“集齐”了26位诺奖得主。
出场费100万?
在中国的第二桶金有多赚钱
为何有些诺奖得主愿意甚至频繁到中国参加论坛、讲座、甚至为企业站台呢?当然,还是因为“高报酬”!2014年6月,诺奖得主基德兰德到访中国,包括高校讲座、企业考察以及经济论坛在内的活动,彼时已经有专业的机构为其策划。
这家机构,拥有遍布全球各领域的名人经纪资源,包括各国政要、诺奖得主、经济名家、企业领袖等,曾多次策划、邀请“洋大师”来华。据《羊城晚报》,企业邀请蒙代尔和罗杰斯等大师前来演讲报价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约16万美元)。这只是5年前的价格,现在自然更是水涨船高。
在这里,还要提一位2013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他和中国的药企们渊源也颇深。
其不仅频繁出现在国内药业集团、生物医药公司、中医保健品公司的宣传照里,甚至在化妆品公司的宣传稿里显示,兰迪·谢克曼教授被聘为首席科学家,参与抗衰老化妆品的研究。除了在各个大小企业里担当首席科学家外,还为很多活动站过台,甚至不乏区块链项目。
毫无疑问,在国外,兰迪·谢克曼只是一个科学家,在中国却成为通医药界、化妆品界甚至是微商领域的弄潮儿。
业内人士谈到,诺奖得主的时间很宝“贵”,在中国每一分钟都充满商机,演讲会中的与大师互动对话环节、大师亲临企业参观指导、招待晚宴、午宴,甚至往返机场车程中与大师独处,均可明码标价,向社会“出售” 。
3
重金请来诺奖得主
真的“物有所值”吗
那么,近年来,请来中国的有些诺奖得主们,真的“物有所值”吗?
此前有网友吐槽,曾参加过某某论坛,而诺奖得主的演讲主题与活动主旨南辕北辙。一个诺奖得主在中国身兼数职已经毫不意外。例如上述提到的莫索尔,还先后在上海、济南、嘉兴、无锡等地设立“诺贝尔奖工作站”或实验室。而他真的有精力去把控好每个实验室吗?真的会花费更多心血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研究吗?
“企业热捧诺奖得主,就是希望能利用名人效应推广品牌。在商言商,各取所需。”业内评论人士谈到,但是,政府举办的活动,如果硬要拉着诺奖得主站台,不仅无助于国际交流,反而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例如,在2018年,深圳发布诺奖实验室组建管理办法,每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将收到最高一亿元的建设资助。然而,回顾历史,过去30年,深圳没有产生过一名诺奖得主,并不妨碍深圳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展望未来,深圳未来的发展,也不取决于诺奖得主及其挂名的“实验室”。
正如评论所说,诺奖得主来华捞钱,本质是学术功利化。但须知,中国应该崇拜的是诺贝尔奖精神,而非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精神,恰恰是杜绝学术浮躁、功利化,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2015年,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曾这样说: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获奖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的确,如果一个科学家频繁走穴捞钱,他必然没有时间做科研,也无法获得诺奖;如果一个科学家在获得诺奖后频繁走穴捞钱,人们能够从他身上获得只是铜臭味而非科学精神。而我们也期待并欢迎更多的诺奖得主到中国来为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部分资料源自财经国家周刊、腾讯财经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投资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