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高层关注“新就业形态” 专家建议建立对平台从业者保护

2020-05-25 06:19:06 第一财经日报 

 

  互联网平台催生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强等特点的新就业形态,将继续在“保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两会期间,新就业形态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据新华社报道,23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听完有关委员关于“新就业形态”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当然这个领域也存在法律法规一时跟不上的问题,当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

  什么是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面临着哪些挑战?第一财经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张成刚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就业形态研究的学者,从2016年承接人社部新就业形态相关课题起就一直从事新就业形态研究,多项研究建议得到了政府采纳。

  第一财经:新就业形态是什么?近年来发展情况如何?

  张成刚:目前已经出现的新就业形态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的角度,新就业形态是指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从生产关系角度,新就业形态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近年来,生产力角度的新就业形态有了初步发展,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已在主要工业国有了广泛发展。

  此次疫情中脱颖而出的“新就业形态”,主要是指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即由互联网平台凭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行劳动者与服务消费需求大规模、大范围的组织、调配、任务分派等活动,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就业形态,例如疫情期间外卖骑手解决老百姓(603883,股吧)买菜、吃饭的难题,网约车平台组织了医护人员接送车队等。

  目前,我国的新就业形态在就业人数规模、服务类型多样化、渗透率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新就业形态发挥了较大的支持作用。可以看到,新就业形态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不容忽视的就业群体,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第一财经: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新就业形态能在“保就业”上发挥什么作用?

  张成刚:最近几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达到1300万人左右,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增加了劳动者收入,提升了就业质量。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新就业形态可以吸引大量就业困难群体,可以精准服务受疫情影响群体。一些在疫情期间招工难的互联网平台加大了招聘力度。一些受需求影响业务下降的平台,随着经济社会逐渐恢复,也将扩大岗位开放。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共享经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随着需求增加,新就业形态可以短时间内创造大量岗位。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美团平台已新招聘7.5万个外卖骑手。新就业形态可以为此次疫情中受影响的灵活就业者、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创业者、从业者提供临时性、过渡性就业,保障其个人收入延续。此外,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可以精准掌握从业者工作动向,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就业服务。

  第一财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新就业形态发展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顺势指的是什么,当前发展有哪些短板?

  张成刚:从信息技术革命开始到数字经济兴起,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变化。特别是2014年左右,人类社会整体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就业形态崛起,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类别、更灵活的就业选择,而且也塑造着劳动世界的当下和未来,成为劳动力市场创新的力量。

  总书记所提到的顺势,是指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顺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劳动者就业偏好变化的趋势。目前无数普通的劳动者,正在努力适应着快速变革的世界,尝试利用新的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和政策机遇,创建新的商业模式、扩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提升个人的市场价值。

  短板指的是,新就业形态打破了旧有行业和法律秩序下的利益关系和管理规范,对传统就业群体、管理手段、劳动法律体系、就业服务管理、社会保障政策等形成冲击。长期制度调整的需求与短期政策缺位交织,形成既需要政策规制,又不能规制错位或太严格从而影响其发展的两难局面。

  具体问题包括:第一,思想认识和监管政策滞后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老办法管新问题现象突出,平台企业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问题凸显。第二,对平台的公共属性、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简单将平台等同于普通企业加以监管,忽视了平台的公共属性和巨大的社会治理价值。第三,现行劳动关系制度体系不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造成了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对劳动者、平台、政府等都出现了困难和不适应。

  第一财经:您认为下一步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原则和着力点有哪些?

  张成刚:应该坚持大力支持、审慎包容的态度发展新就业形态以及相关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鼓励平台型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推进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抓手。

  下一步需尽快建立对于平台从业者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系统,着眼于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逐步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特点。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