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讲到,“在疫情,也包括全球的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风险的‘三低两高’新态势下,是否可以考虑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等纷纷提出反对意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观点迅速引起各界关注,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各方观点相互激辩,愈演愈烈并呈现扩散趋势,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各界人士也都纷纷加入论战。
当一个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时,通常会寻求以借债的方式解决支出问题,这笔借入的钱就是赤字。通常情况下,政府债券的买主都是企业和个人,而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化”,则买债的主体就变成了国家央行,这样的债政府卖政府买,一般都是零利率或负利率。同时,政府本就缺钱,央行只能通过“印钱”的方式买债,可见,所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央行通过印钱,购买财政发行的债务,那债务就变成了货币。
一听政府要开闸印钱,短时间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理论上来看,现代货币理论说债务和货币是等价的,现代银行体系下的货币是法币,法币可以没有任何价值归因,所以就可以让财政赤字无限度地发展下去,而这一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并且还混淆了货币和政府债务的概念。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用来反周期的,发行货币在萧条的时候可以起作用,但不能无节制的发行货币,同时政策抉择的对错最终都是由时间来回答的,而不是哪个理论能够预先回答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很难对争议做出判断。
从目的上来说,目前各方的观点,无论对财政赤字化持什么态度,都一致认为应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共同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矛盾的焦点存在于是否允许央行直接“印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新增1万亿财政赤字和1万亿特别国债,各级政府非刚性支持压减50%,可以说政府真的缺钱了,而从3.6%的赤字率来看,对比美日等国家6%以上的赤字率真的不高,在还有其他刺激手段和空间的前提下,直接“印钱”的举动确实还需细细斟酌。
再从风险上来看,“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大的担忧就是通货膨胀。直接“印钱”对于政府来说基本不用还,兜底的还是老百姓(603883,股吧),一但打开这个闸门,能否收得住就很难说,再加上“印多少”、“用在哪”都是很难考量的问题。货币超发的结果不仅仅是物价上涨,更重要的是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到时候央行再想通过抽出流动性来抑制通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有可能会动摇社会的基本稳定。再加上过去十年地方债务的快速上升,各地都迫切想通过各种手段来弥补财政压力,如果放开这个口子,各地会搭配怎样的经济刺激手段也十分令人担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贸易战、大国关系、香港动荡、逆全球化等叠加对我国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特殊时期各种应对手段和措施的出台都容得不得半点闪失,和平稳定发展仍是第一要义,“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一极具争议的手段是否能实施还需更多的研判以及配套措施的制定完善。
从长远来看,寻找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和深化改革才是度过危机的根本手段。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居民消费大幅增长,变从下往下刺激经济为上下协同刺激;加快市场化改革,更好地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发挥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激发关键行业科技领域的产品开发,推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短时间内的困难是难免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是必然选择,在关键时候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选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才能创建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盘和林经济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