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中国金融》《金融博览》《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承办的“中国金融品牌年会暨第三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案例大赛共有179家金融机构报送了343个优秀品牌案例。年会最终颁发了品牌传播年度案例奖(创意表现方向)、品牌传播年度案例奖(媒介创新方向)、社会责任年度案例奖,整合营销年度案例奖、用户体验年度案例奖、企业文化年度案例奖,“手机号码支付”案例特别奖、“中融普惠”年度案例特别奖、声誉管理年度案例奖、年度人气品牌案例奖,以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大奖”。
来自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就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为中国金融品牌赋能、实现中国金融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金融品牌实现“由大变强”纷纷建言献策。
中国金融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蒋万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5月10日,中国金融出版社启动了第三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三年来,我们的大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重要论述作为指引,把展现中国金融业的责任担当,弘扬中国金融业的品牌文化,增强中国金融业的文化自信作为活动宗旨。同时,大赛为金融机构和业界同仁搭建了一个金融品牌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打造了一个被金融业认可和肯定的评选活动,培育了一个专业、权威、有影响力的金融大赛品牌。
本次活动学术支持单位领导、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下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取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既是金融业品牌建设的重点,更是金融业乃至社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而金融机构的品牌建设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和溢出价值。每年的中国金融品牌年会,既是经验的分享,也是思维的碰撞,拓展了行业的视野,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势必成为中国金融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
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周更强在致辞中,分享了他对金融品牌建设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是金融品牌建设需要以文化为基础,增强金融品牌的综合价值。他强调,每一个品牌都是一个特定企业文化,甚至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自信,打造品牌自信,加上有效的大众传播和市场推广,助力实现“惊险的一跃”,从而确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和市场地位。二是金融行业要立足社会责任,展现金融品牌的温度与关怀。他指出,好的品牌一定是有社会性的、有温度的、有关爱的,对于与社会民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来说,更是如此。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合作,共同提升金融行业品牌价值。
在主题演讲环节,与会嘉宾围绕金融品牌建设做了精彩发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以“金融品牌的力量”为主题,谈了他对金融品牌的深刻感悟。围绕品质与品牌的认识方面,李礼辉指出,品质是品牌的基础,打好品质的基础,金融品牌就能够产生市场效应和经济价值,也能够产生知名度和排他性,还能够产生美誉度和差异性;同时,数字经济时代的品牌,在具有更大覆盖面的同时也有更大的脆弱性。就如何提升中国金融的全球竞争力方面,他还强调,一方面我国要加快实现核心硬件和核心软件技术的自主自立,补充短板;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路径,完善底层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设计。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业委员会主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以“数字化的品牌和品牌的数字化”为题,深刻阐述了数字化与品牌、金融之间的交互影响。王忠民认为,数字化对品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当今这个时代,没有品牌不被数字化去替代,没有品牌和领域不因数字化而产生新的场景、新的需求,这可以称之为“数字化的品牌”;同时,数字化为品牌提供了一个迅速扩张影响力的最快最好的方法,即借助数字化,品牌的影响力可以迅速穿透时空,形成直线式的上升和发展之势,这又可以称之为“品牌的数字化”。他还指出,将数字化的逻辑进一步应用和扩展到金融领域时,即数字化的金融品牌,会使金融的品牌效应在数字化的逻辑和金融的逻辑共同作用下大放异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祁祥,围绕“创新与金融品牌建设”,谈了她对金融品牌的几点体会和思考:第一, 创新的前提是敬畏客观规律,不能在违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搞所谓的更新和改变。第二, 创新需要尊重和满足约束条件,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创新,约束条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但都应当遵循合规合法、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第三, 对“创新”活动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果,社会在倡导、鼓励和支持创新的同时,必须谨防出现和杜绝名为创新、实则危害实体经济、损害百姓利益、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动,否则后患无穷。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党委副书记、总裁李会锋,以“搭平台 聚合力 推动农信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为题,结合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自身丰富的金融品牌建设实践,对“农信银”特色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度介绍。他强调,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在金融服务日趋丰富、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打造优秀的金融品牌,对于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推广、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金融行业的整体形象塑造与长远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AGE艾加国际总裁蒋涛围绕“文化战略就是头部战略”这一主题,运用艾加自己梳理出的 “五位一体”战略模型,即文化基因、文化图腾、文化密码、文化行为、文化资产五位一体的分析模型,结合青海农信社的经典案例,对金融机构品牌建设和形象打造进行了具体介绍和经验分享。他强调,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更加需要树立“头部意识”,在消费者心目中,必须要建立起行业第一第二的印象,成为头部品牌,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以“金融业的品牌免疫力与文化抵抗力”为题,指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金融行业产生了一些声誉风险问题。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有效的解决之道是内外兼修,即增加企业的品牌免疫力和文化抵抗力。他指出,做好品牌免疫力有三点是特别关键的,即“两化一感”——年轻化、个性化、信任感。在个性化方面,王晓乐强调,今年发生的大量风险相关案例中包括个别银行的案例甚至引发了区域内的一些较大的风险,这都与银行品牌的个性化不足有着强烈的关系。关于如何获取信任感,王晓乐提出,抵御过去谈到的一系列风险的关键所在,还是要打造品牌的免疫力。对于文化的抵抗力,过去在危机中,有一些企业可以迅速反应和调整,能够转危为安,就得益于好的企业文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案例分享环节,金融机构获奖代表围绕金融品牌的建设做了精彩的案例介绍。
中国光大集团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赵保富以《 “小诊室解决大难题”——光大集团定点扶贫县援建社会责任案例》为题,对光大集团远程医疗项目助力攻克脱贫“顽症”的优秀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白杨博士,以《邮储银行华润通联名卡——双亲节“为美好生活加分”整合营销案例》为题,对该行的营销案例进行了介绍,对于金融企业如何做好品牌传播提供了借鉴。
大会还对金融品牌案例大赛的获奖单位进行了颁奖。
与前两届品牌案例大赛相比,本届金融品牌案例大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自今年5月10日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179家金融机构的343个案例。相较上一届大赛,报名机构增加了49家,案例增加了83个,涵盖了国内金融业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各重要机构,包括许多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G-SIBs,机构和案例的数量均有显著增加。报名截止后的四周时间,《中国金融》《金融博览》和《金融博览•财富》杂志的三个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人气品牌投票活动,总票数达到了39万多票,对大赛的广泛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