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艾琳
“金融30条”落地一年来取得重大成效。
2月3日,据第一财经了解,这一年间,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下称“上海金融局”)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了上海层面推进工作机制,并将各项举措逐条细化分解为104项预期目标。截至2021年1月末,共实现87项目标,并创造性地推出28项“自选动作”,为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金融30条”)。
接近上海金融局的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一年来具体的亮点包括:在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方面,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等;在金融创新、金融开放方面,推出国内首批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利率期权产品,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等均落户上海,外资持续加速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推进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上述负责人透露,1月30日上海已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下一步上海金融局也将按上海市政府统一部署发布金融领域的“十四五”规划,更好地谋划“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浦东继续高水平改革开放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时要求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推动浦东高水平开发开放,关键点包括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境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等。
在这方面,过去一年来上海已经取得诸多进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持续增强。例如,就金融开放创新成效而言,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正式挂牌交易,成为继原油、20号胶之后在上期所上市的国际化期货品种;推出国内首批挂钩LPR的利率期权产品;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在境内期货市场全面实施;中国人寿(601628,股吧)、中国太保(601601,股吧)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首次实现银、证、保全覆盖。
新一轮金融业扩大开放正加速落地,上海已在实质上成为新的全球资管中心。例如,一批全国“首家”“首批”项目落地。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人寿、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均落户上海。富达国际、路博迈、范达投资、联博投资等陆续提交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落户上海。全国31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
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也稳步提升。例如,外资持续加快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905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债量3.3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2%。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债券市场,推出特殊结算周期服务(T+N)。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营商环境是必备“软实力”。去年,上海推动境外机构自主选择签署NAFMII或ISDA衍生品主协议取得突破,已有6家境外机构和1只非法人产品签署ISDA主协议进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
一直以来,国际投资者都惯用ISDA衍生品主协议,但早前由于中国对手方惯用NAFMII,导致外资无法有效在境内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多家中资行交易人士对记者表示,新举措将加速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
临港新片区对于浦东乃至上海下一步的高水平改革开放至关重要。“金融30条”发布以来,临港新片区也在探索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创新制度体系。
例如,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300余家新片区企业纳入优质企业白名单;推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业务规模达7亿元。两项试点随后推广到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企业。
推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服务平台(一期)在2020年进博会前上线,首批64家参与机构(其中境外机构40家)覆盖全球四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试点,进一步便利临港新片区企业直接投资。开展自贸区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已办理7家企业3100万美元;允许符合条件的新片区企业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已办理18家企业147亿元额度登记;允许注册在自贸试验区的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实现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12亿元。
此外,金融支持新片区也旨在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例如,过去一年来,上海制定并实施了《新片区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办法》,为39家企业提供贴息4250万元,90%以上投向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创新股权投资方式取得突破,五大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通过其附属机构在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截至目前,13家银行设立新片区分(支)行。
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亦是关键。例如,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落户新片区,更好服务资本市场建设。上海金融法院发布《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深度对接金融制度创新。
同时,新片区也将打造上海的金融科技高地。截至目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8个试点项目已完成登记,第二批试点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交银金科、汇丰金科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等陆续落地新片区;先后成立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能投研技术联盟。
聚焦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
过去一年,金融在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上多点发力,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继续探索开展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至关重要。
在“金融30条”发布之初,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就对第一财经表示,如果将来更多的金融业务在长三角跨区域经营,就需要金融监管的配合,即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所以要建立长三角金融协调的相关机制,保证风险防范,并且在区域内监管标准的制定上要防止监管套利。
过去一年来,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上海农商银行等相继设立长三角管理总部和一体化示范区分(支)行,探索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落地全国首单长三角科创企业集合票据。长三角地区法人银行跨行账户信息验证服务正式落地。初步完成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互联互通。建立长三角绿色项目库,组建绿色保险跨域共保体。推动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申报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2020年以来,推动“绿色复苏”已经成为全球主题。根据此前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上海的示范区位于青浦,上述负责人对第一财经称,“未来可以围绕绿色金融,利用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来更好地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去年7月14日在上海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可发挥作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一个阶段,普惠金融仍将是长三角地区的重点。此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等首次联合构建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体系,长三角地区普惠金融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指标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大银行都加大数字化普惠的能力,例如,交行推出“线上税融通”“线上抵押贷” “抗疫担保贷”,让小微企业通过各类线上场景便捷获取金融支持。上述负责人表示,应该将数字普惠等疫情下的新业态常态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