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制造业大竞赛:多地打造先进制造之都,建国家实验室推动创新

2021-02-09 13:54:11 21世纪经济报道 

所有新一线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造业发展计划。

2021年,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新一线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内容。

2月5日,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东莞市市长肖亚非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至此,15个新一线城市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部出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所有新一线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造业发展计划。东莞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此外,西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天津、青岛、合肥等,也提出了制造业立市、工业强市的计划和战略。

目前来看,先进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成为新一线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词”。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全球都在发展科技制造业城市,以两大产业为代表,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另一个是生物医药产业。在新一线城市中,一些城市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更好,比如杭州、成都等,这些城市在先进制造业上的发展或许更顺利、更快。

先进制造业“比拼”

在新一线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在进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制造业竞赛,多地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市。

针对2021年工作,西安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天津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青岛提出,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针对“十四五”期间,长沙提出,要全面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东莞提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合肥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佛山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郑州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胡刚指出,和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比较明显,对当地就业人口业有明显的拉动。而且新一线城市本身服务业的发展,与北上广深相比也较弱,发展制造业更为现实。

他认为,一般城市的发展有一个现象,就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整体GDP发展增速较快,进入服务业占比高的阶段,城市发展更慢一些。一方面,制造业可以靠发展大项目来拉动,对GDP增速的贡献更大;另一方面,制造业也成为一个城市经济的“稳定器”,制造业至少要保留3成左右,这样经济的增速就会相对稳定一些。

“比如上海尽管在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但仍然要发展制造业,因为这可以稳定一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和就业。”他说。

与此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进制造业”成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在“十四五”期间争创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之下,很多新一线城市也将先进制造业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比如,在2021年的工作中,成都提出,做强先进制造业支撑能级;重庆提出,持续发展先进制造业;武汉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西安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苏州表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塑造核心竞争优势,建成1-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胡刚指出,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不同,制造业的占比普遍较高,尤其目前这些城市正在往高科技城市发展,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城市特别强调制造业里的先进制造业含量。

他认为,制造业分成几个阶段,最基础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提升一个阶段就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再提升一个阶段就到达智能化、软件化的制造业发展阶段。而新一线城市中,每个城市都分别有这三个阶段的制造业产业,但是占比并不相同,一些城市主要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另一些城市比如杭州则是处于制造业智能化比重逐步提升的阶段。

大实验室竞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先进制造业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成为新一线城市发展的重点。

成都提出,大力促进成渝相向发展,共同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庆提出,汽车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电子产业坚持研发、制造同步发力,装备制造产业紧盯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郑州提出,做强主导产业,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长沙提出,加快培育工程机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进储能材料等产业链竞争力。

此外,青岛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惠科、东华鲲鹏、歌尔全球研发总部等项目建设,力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发展实现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威高国际医疗产业园一期、华大智造高端耗材等项目建设,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佛山提出,巩固提升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安全应急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2+2+4”产业发展新格局。

包括新一线城市在内的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如何在先进制造业“大赛”中跑在前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很多新一线城市将引入和建设国家实验室作为重要手段。

比如,针对2021年,成都提出,加快组建天府实验室,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庆提出,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在渝高校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杭州提出,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南京提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布局,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更多原创成果。

此外,苏州提出,持续推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太湖科学城、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等建设。

郑州表示,研究出台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政策,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加快谋划建设沿黄科创带,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造条件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青岛提出,支持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点科研项目,建设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平台。

合肥提出,落实省科创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建成运行量子创新院一期。

在“十四五”期间,长沙也提出,新增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胡刚表示,大实验室的建设,对城市制造业的发展推动明显。以合肥为例,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就是得到中国科技大学的支持,同时合肥还有中国科学院的等离子研究所等,这带来了一系列下游的产业,从而带动合肥产业的发展。东莞也在走这条路,通过发展中国散裂中子源,也正慢慢走上高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道路。一旦这条道路走顺了,那么经济就不会是传统的增长模式,而是可能出现颠覆性发展。

(作者:陈洁,实习生刘蕴仪 编辑:李博)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