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PPI同比上涨9%,预期涨8.3%,前值涨6.8%。
5月CPI同比上涨1.3%,预期涨1.6%,前值涨0.9%。
1
CPI的两条主线:
猪价下行,传导上行
怎么看5月份CPI整体走势?5月份,从环比看,CPI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从同比看,CPI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扩大所致。
5月CPI同比涨幅扩大,翘尾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6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但CPI涨幅仍低于市场预期,主要与猪价下跌较多有关。猪肉供给持续增加的情况下,5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3.8%,环比下降11.0%。除了猪肉以外,CPI略上行,反映了上游价格向下游的传导开始显现,大宗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上涨,导致饲料成本的上升,带动淡水鱼和鸡蛋价格环比和同比均上涨。另外,工业消费品价格也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上涨。
随着服务业逐渐开放,叠加国际油价上涨,服务项价格开始上涨,飞机票、汽柴油价格同比涨幅均超20%。
未来CPI走势如何?
首先看猪价,目前新发地市场猪肉批发整体供应充足,养殖场出栏意愿进一步增强。猪周期总体处于“深跌”阶段,年内很可能难回上涨状态。其次看传导,PPI向CPI快速传导的机制近几年来较弱,此次也不会出现快速传导的现象。一是由于下游市场更加竞争,集中度不比上游,定价能力相对较弱。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周期与国际大宗周期毕竟不同,且随着农产品生产工业化,周期波动较之以往已经明显减小。
从根本上看,中国逐渐转为消费品生产大国,产业链体系愈发变长和复杂,上下游需求和价格传导再也不像往期那样快速了,传导过程中的衰减也更加明显。全年来看,市场也普遍预测CPI同比涨幅在1.5%左右,明显超过1.5%的概率很小。
2
PPI的三条主线:
石油、煤炭和金属
5月,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需求稳定恢复,我国工业品价格继续上涨。从环比看,PPI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从同比看,PPI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怎么看5月份PPI整体走势?
5月PPI同比涨幅超市场预期,创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环比1.6%,也是历史最高值。去年内外需复苏互相接力,叠加全球供给弹性变小,2020年三季度以来的全球上游价格上涨压力逐步显现,到5月份这种影响迎来高峰。一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上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1.7%,涨幅扩大1.3个百分点;二是进入夏季,火力发电加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上涨10.6%,涨幅扩大7.8个百分点;三是国际市场金属价格继续上涨,影响国内黑色金属工业价格上涨6.4%,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4.4%。
未来PPI走势如何?
未来短期内,由于全球供需缺口仍然具有一定刚性,可能会维持价格涨幅维持高位。但随着疫苗接种继续加码,全球疫苗分配向公平化前进,发达国家供给能力的持续回升,有可能被新型市场所接棒,会对后续上游价格走势起到下拉作用。
国内方面,保供稳价措施实施,环保限产措施适度放宽,价格违规行为也将被严厉监管,“产供储加销”各环节的综合调节能力在持续加强,能够在全球上游价格企稳的基础上,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压制PPI上涨趋势。由于大宗商品涨价幅度有限,PPI同比将在上半年内见顶。但更短时期内的价格扰动,仍然取决于全球疫情演化、航运通畅程度等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三季度以后,环比的波动依然可能为正。
3
大宗还有超级周期吗?
PPI走势以外,市场更加关注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大宗商品在前期已经走出了一波超级周期,尽管5月有所回调,但后续又有所上涨。
然而,我们从需求、供给和流动性三大因素来看未来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这三个因素都指向了大宗商品的顶部已经不远了。
首先看需求。前期的上涨存在中美需求接力的因素。但对于中国而言,随着中国工业生产见顶、消费复苏缓慢以及基建和房地产的资金限制,中国需求已经在去年四季度见顶。更重要的是,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是外需,而全球需求共振不再的情况下,外需的长期支撑是有限的,这有可能形成中国外需减少、工业生产弱化,工业原材料需求降低的螺旋式下降效应。
对于美国而言,其政策逐步退出的背景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势必有所回调,叠加耐用品消费逐步被服务消费替代,对金属和石油的需求将逐步调整。拜登基建预期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已经反映在价格中,而基建的实际落地可能要到2022年,且还存在政府融资的“挤出效应”。因此,市场很可能高估了基建带来的大宗商品需求规模。
不过,拜登基建计划可能在2022年开始大规模实施,将拉动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收入回升,届时可能再次拉动能源和金属价格回升,若彼时全球疫情得到扑灭,新兴市场经济复苏的接力,也有可能在长期推升大宗商品需求。
其次看供给。长期看,供给弹性的恢复是大概率事件。目前,主要产油国有能力、有动力增加石油供给,这意味着国际油价急涨形势或难持续。铜、锌等金属的供给弹性有限,使其供需矛盾在短期难以得到缓解。但是,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其供给端客观上具备较强的调节能力。据EIA最新预测,2021年一季度OPEC的闲置产能(EIA将“闲置产能”定义为30天内可投产并至少持续90天的产量)仍超过700万桶/日,远超2009年下半年400万桶/日的历史高位。EIA预测,2021年三季度以后,OPEC闲置产能可维持在480万桶的水平,对应的WTI原油真实价格在45美元/桶左右。此外,根据美国达拉斯联储数据,当WTI油价超过50美元后,美国主要原油产商将能通过新钻井来获利。这说明,除闲置产能外,主要产油国亦有能力创造新的产能,而高企的油价将成为其增加供给的动力。
第三看流动性。首先,当前美日欧M2总计同比已经在今年2月见顶,3月及以后的下行趋势明显,这可能限制大宗商品投资的资金来源。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首提缩减购债规模,这一方面将继续压制全球M2同比增速,另一方面将明显影响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资本预期。
前期市场普遍预测美元已经进入长期贬值周期。但2021年以来,美元走弱的逻辑有所弱化、甚至短期有可能阶段性走强。随着拜登上台、疫情防控加严、疫苗推广加速,美国经济基本面加速恢复。同时,随着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落地、未来大规模基建计划有望推行,美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有望获得新动能。叠加美联储加息,美元很可能在中期维度上呈现升值趋势,这对于中期维度的大宗商品而言,是明显的利空。
再者,流动性收紧也很可能打击碳中和政策对应的铜、铝等新能源金属,甚至戳破“绿色泡沫”。未来,以铜为代表的新能源金属的需求能否快速释放,目前尚有不确定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对于该类商品持极乐观的态度,以至于市场投机情绪空前高涨。2020年3月以来,原油和铜的价格均进入了快速上涨阶段。不同的是,在此过程中,WTI原油期货多头持仓占比持续下降,而COMEX铜期货多头持仓占比上升。这说明铜价涨价背后,除了真实供需矛盾外,还有来自资本市场的炒作与助推。也意味着,“绿色泡沫”破裂风险已然上升。假如日后铜的需求释放节奏放缓、供需矛盾没有进一步扩大,铜价很可能在市场风险偏好的回落中经历波动与下挫。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封面图来自壹图网。
【公告】苏宁金融研究院系苏宁金融旗下大型研究智库,聚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长期专注行业研判、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转型等领域研究,对外提供业务转型咨询&培训、用户体验提升咨询、研究报告定制、投资理财&商业保险方案定制、商业推广、业务合作咨询等服务,相关需求请发送邮件至sncfzx@suning.com,感谢您的支持!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研究院”,一键获取研究院服务和产品详细介绍。
编辑:胡伟 毛德芬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