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下半场:穿越乱象,路在何方?

2021-06-21 16:16:45 和讯名家 

6月5日,中国移动与紫光股份(000938,股吧)旗下新华三联合中标江西数字贵溪5G智慧城市一期项目;

5月26日,腾讯云与数字江门中标江门市新型智慧城市(一期)建设项目,总预算4亿元;

5月11日,紫光云与烟台业达联合中标烟台经开区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一期,中标金额3.12亿元;

5月7日,华为与软通智慧中标“吉安市智慧城市二期(城市大脑)项目”,金额近亿元;

4月9日,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中标淮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中标金额3.14亿元;

3月19日,阿里云中标宿州城市大脑一期项目,中标金额8468万元。

……

最近,关于智慧城市的中标项目层出不穷,侧面显示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IDC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达到259亿美元,2023年这个数字将高达389.23亿美元。

不过,穿越智慧城市火爆的表象,也呈现出很多的乱象,可以说,智慧城市走过了粗放式建设的上半场,正在迎来变局的十字路口,走向精细化运营的下半场。

乱象之下

毫无疑问,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国的智慧城市是一场大考,可以看到,“云战疫”、“健康码”、“云监工”等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在某些城市,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没有打通,导致无法实现主动式的精准追踪。

“重建设轻运营”是智慧城市最突出的乱象之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认为,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是以建为主,缺乏运营思维。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第一位的规划是运营规划。如果没有想清楚未来谁来运营、怎么运营、怎么增值的话,那宁可就先不要建。没有以终为始的设计,盲目的项目建设,技术推动,未来会存在资源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甚至没有效果的潜在风险。

打个很形象的比喻,智慧城市重建设轻运营,相当于小区建完了,没有物业,业主住进去之后,几天后小区就破败不堪了。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做智慧城市的目的不同。例如,有的城市做智慧城市是为了扶持本地产业,有的城市则是纯粹的为了招商引资去推动智慧城市项目的开展。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项目很难持续,例如招商项目如果没有招到的话,相关的智慧城市项目也就推进不下去了。

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以什么为核心?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认为,智慧城市1.0时代是自上而下、为科技而科技的做法,而智慧城市2.0时代则是打造以居民的需求为中心的智慧城市。所谓居民的需求,包括如何节省时间的浪费、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安全、健康环境的之路、打造更好的就业或者社交平台等。

换句话说,目前的智慧城市更多的是以城市为中心,或者以政府短期的任务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智慧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回归城市的本质,通过提升政府的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去解决社会的实际痛点和问题。

显然,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站在居民需求的角度,打通智慧城市内部各个角落、各个部门、各个区县的壁垒。单志广认为,智慧城市以前更多的是做“纵”,做了很多的具体场景的智慧化,但是忽视了横向畅通。“不能够简单说水务做好了,城管做好了,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一个全局优化工程,要站在城市全局维度上实现全局最优、经济最优、治理最优、民生最优、产业最优。”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标题很有概括性:新型智慧城市是“长”出来的,不是“建”出来的。是的,目前智慧城市存在着重建设轻运营、重技术轻应用、重局部轻全局、重城市轻居民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看透智慧城市的本质,“长”出来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不同部分、不同模块、不同应用、不同技术,相互支撑、相互协作、数据共享、网络互联的一个可自我调节,可持续生长的有机生命体。

如何破局?

智慧城市的未来,看起来是“城”,其实关键是“人”。这个“人”,既包括使用智慧城市的居民,也包括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和运营者。

智慧城市产业范围大、领域多、应用广,包括ICT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及房地产企业等都参与其中。笔者调研中发现,这个领域的核心玩家包括华为系、紫光系、阿里系、腾讯系等,都提出了不同的概念。

例如,华为提出打造“城市智能体”的建设理念,打造全场景智慧城市;紫光股份则是以顶层设计为指引,以城市操作系统和数据治理实现落地,以运营作为保障;阿里更强调大中台战略,以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为中心,大中台建设包括技术、产品和组织三个部分;腾讯提出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重点是以自己在社交、微信、支付、小程序上的强项强调“连接”的价值。

不过,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指出,技术其实并不是目前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因为核心玩家的技术架构其实大同小异。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运营。谁能把业务和技术、管理和业务做到真正融合,谁才能成为真正的破局者。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单志广的赞同,他认为智慧城市在发展上有诸多不平衡之处,其中一个就是技术走在了业务和管理前面。“智慧城市不应该是技术驱动,而应该是业务驱动,技术只是手段。”

确实,智慧城市领域有太多的厂商只是聚焦在造概念、讲故事,还处于产品交付或者方案交付的浅层次。从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到,厂商讲故事讲到最后,还是为了卖产品,但是卖完就不管了,上面的数据怎么处理都不管,甩给第三方了事。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的地方政府在选择智慧城市厂商时,开始逐渐明确谁讲的故事,谁就必须要兜底。甚至在一些城市,明确要求必须原厂入股才能投标。

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城市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讲了一个智慧城市老客户的故事,系统交付后没多久就遭遇了新冠疫情。2020年2月,第一轮疫情爆发时,客户上班的第二天,紫光的团队就到了现场,陪着客户做整个疫情数据的梳理和打通,在还没有健康码的时候,靠一个路径信息去排查并做到一级预案。在第二波疫情的时候,发生了某酒店污染物外泄,紫光团队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专门定制了一套围绕着从入境、登记、入住再到社区居家隔离等全流程的监管、消杀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基于疫情前新华三给客户部署的中台开发,打通了当地政府七个部门的八个系统,也展现出智慧城市持续运营的价值所在。

相反,很难想象,当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降临时,如果厂商只是讲故事、卖方案,而不与客户在一起并肩作战,这样的所谓智慧城市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具体到运营方来说,各地也在用不同的路径来探索智慧城市的运营。例如,广东是通过数字广东这个由三大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的合资公司来运营,而北京海淀区则是通过国资平台控股、再加上部分区内的龙头企业和孵化的独角兽企业组成的公司来运营,上海是以多个地方公司入股的平台企业来运营。总体来说,这些模式各有利弊,尚在探索之中。

无论如何,现在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的合作中打破壁垒、融合生长逐渐成了业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会采取合资公司的方式运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深度绑定有助于双方增强互信、融合生长。

所以,形势已经很明朗,智慧城市的破局者一定不是只讲故事、只造概念、只重建设不重运营的厂商,而应该是类似紫光股份这样躬身入局、陪伴城市一起成长的企业。

数据之困

在智慧城市运营中,“数据”是几乎所有被采访者提到频率最高的词汇:数据要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数据的价值。

正如于英涛所说,铺设再宽的网络不过是给数据修了一条路,修建再大的机房不过是给数据装了一套房,开发再好的软件不过是给数据买了一辆车,炒作再大的概念不过是给数据化了个妆,没有数据,一切都将归零。

纵观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经政府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统筹等阶段,目前进入到数据统筹的关键阶段,只有将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打掉,拉通数据,才能进入业务整合的新阶段。

目前,大数据管理局是承担数据拉通重任的部门,但是情况并不如人意,有专家指出,大数据管理局在现有的政府格局里尚比较边缘,还很难解开数据不互通的难题。单志广建议,需要让大数据局成为一个有信息和数据管理权利的局,大数据局应该是未来所有城市的大局,否则它就不可能做到有效的协调。

数据,也是决定智慧城市核心厂商竞争力的要素。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互联网厂商几乎都会宣传自己在数据上的优势,而在政企领域浸淫多年的ICT厂商则有不同态度,如华为在初期明确提出“不碰数据”。

不可否认,互联网公司在海量数据(603138,股吧)上确实有独到的优势,但是具体到智慧城市上,此数据非彼数据,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更标准、规范、海量,因为基本都是机器采集的数据,而政府的数据则更为复杂,绝大多数委办局的数据量也不大,这些都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在数据上的优势不能复制到智慧城市中。而且,智慧城市在发展中,可能也会叠加其他一些企业的数据,这时候互联网公司的身份反而会变得敏感,比如有的城市的交通大数据会接入滴滴的数据,这样有助于数据的完善性,但是如果牵头的公司是互联网公司,滴滴可能会比较敏感,担心数据被竞品利用的问题。

所以,相比起来,ICT公司就具有独特的地位:既能在数据上保持中立,又能帮助城市用好数据。如果将数据比喻为菜,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比喻为锅,只有锅肯定是做不出美食,肯定需要菜(数据)。对于ICT厂商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类似紫光股份这样,作为大厨,懂得客户的喜好(懂业务),会利用各种菜(各委办局数据),偶尔还能加点佐料(互联网数据),帮助城市用菜(数据)做出美食,菜和美食归属权在客户,大厨只是负责加工。在这方面,华为的转变也值得注意,从最初的“不碰数据”,现在华为的口号是“使能数据”。

正如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城市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所言,我们一定是动数据的,不单动数据,其实核心是动业务,紫光要去理解政府的业务,甚至帮他们去创造业务,我们不得不去动这些数据,反过来说当没有业务驱动的时候,你拿再多的数据也没有任何意义。

后记:智慧城市的牵头者

智慧城市炙手可热,但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重建设轻运营、重技术轻应用、重局部轻全局等问题值得重视和关注。

现在,业界也在逐渐达成共识:智慧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技术并不是瓶颈,顶层设计、精细运营、融合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尤其是面对智慧城市这个纷繁复杂、周期很长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牵头者”。这个牵头者既要懂技术,能够搭建智慧城市的底层操作系统;又要能整合,与相关的厂商组成生态共创体;还要会运营,通过运营将智慧城市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真正让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享受到智慧之果。

这样的牵头者要求极高,紫光股份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其构建起业界少有的全产业链“联合舰队”:旗下的新华三集团为核心主舰,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紫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等为护卫舰,“芯云网边端”全产业链协同作战,在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平台建设、应用开发、交付和运营能力上均具备了极强的能力,成为智慧城市的“牵头者”。

据了解,目前紫光股份及旗下公司参与了60余个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累计服务200多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过程,其中呼和浩特城市大脑项目、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高新区、郑州高新区等都成为行业的标杆案例。相关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紫光股份中标的智慧城市项目数量是去年同期的数倍。

查尔斯·吉德林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已经解决一半。” 当智慧城市发展的真正瓶颈日益清晰,加上有真正有实力的牵头者带领下,相关各方躬身入局、融合生长,可以预计智慧城市的未来征途将是更加美好的星辰大海,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闫跃龙。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