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逊于预期 稳经济有待财政发力

2021-08-12 07:37:46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杜川

  [ 综合市场分析观点来看,7月金融数据明显低于预期表明货币需求不足,原因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财政尚未发力;二是住房贷款政策收紧;三是外需有所放缓;四是,散发病例与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活动抑制效果明显等。 ]

  7月金融数据与市场预期差得有点多。

  8月11日,央行最新数据显示,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2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04万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2个百分点。

  综合市场分析观点来看,7月金融数据明显低于预期表明货币需求不足,原因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财政尚未发力;二是住房贷款政策收紧;三是外需有所放缓;四是,散发病例与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对国内经济活动抑制效果明显等。

  光大银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计下半年国内财政政策有望进行适度对冲,经济复苏不会大起大落,整体保持平稳。

  多因素共振影响社融不及预期

  初步统计,2021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明显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1.5万亿元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债券发行、贷款以及非标融资均呈现出同比少增的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新增社融明显低于预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在防风险政策要求下,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治理持续从严,表外融资呈现压降态势;二是新增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明显慢于往年;三是新增表内贷款亦有所回落。

  数据显示,7月,委托贷款减少151亿元,同比少减1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571亿元,同比多减20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316亿元,同比多减1186亿元。

  此外,政府债券融资偏慢影响明显。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820亿元,同比少3639亿元,财政依然没有明显发力迹象。

  温彬分析,社融正处于筑底过程,社融回落体现了治理表外融资的大趋势;政府债券融资明显偏弱,有望促进政府债券加快发行,从而对社融增速形成支撑,但去年社融基数逐渐走高,也意味着下阶段社融增速大概率维持低位波动。

  地产调控影响加速显现

  一般而言,央行公布的数据中“住户中长期贷款”被看做是一个相对准确的衡量居民房地产贷款增速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7月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有所回落。

  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974亿元。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好表示,居民部门短期和中长期信贷数量均出现大幅下降,前者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后者与近期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密切相关。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居民中长期贷款持续回落,在楼市降温背景下,地产产业信贷需求下降。稳定经济,需要逆周期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在企业端,中长期贷款保持多增。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3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57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7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74亿元。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企业贷款回落,除地产链拖累外,也与地方债务监管加强、实体需求走弱等有关。票据连续2个月大幅冲量、贷款需求指数回落,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实体需求偏弱。

  货币为财政发力预留空间

  7月的降准引发了市场对后续货币政策宽松空间的激烈探讨。但实际上,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在政策层的表态中已有迹可循。

  央行在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中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定位,从根本上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从7月金融数据来看,降准的影响并未在金融数据上有直接体现。

  这是因为,“从金融数据来看,信贷较弱、社融低于预期反映出当前整个需求侧还是比较薄弱。7月降准对刺激信贷、M2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下一步财政政策的必要性是比较突出的。”明明表示。

  在业内专家看来,下半年货币政策工具在选择上受到来自海外通胀、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国内通胀压力等多种因素掣肘。

  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和PPI剪刀差再创新高。

  “货币政策下半年面临制约较多,7月PPI同比上涨9%,CPI同比上涨1%,但核心通胀和非食品价格都在持续上涨,且下半年美联储将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空间相对有限,未来还是需要更多依靠财政政策。”明明称。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结构性宽松工具可能被率先使用,而全局性宽松工具则需要视财政发力情况、经济下行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而综合评估。

  王好认为,后续货币应为财政发力预留信用空间,满足合理的房贷需求,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需求。

(责任编辑:董云龙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