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再度不及预期。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95亿元,同比增长2.5%,比7月份下滑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5%,比7月份回落了2.1个百分点。看到数据,市场各方一片哗然,而更多的疑惑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消费的不振?
本文将尝试做出解答。
一
疫情扰动消费复苏进程
影响消费的第一个原因,是近期部分地区疫情的反弹。
自7月20日南京报告首例禄口机场新冠肺炎疫情感染者以来,全国多地都出现新增确诊病例,累计报告病例超过千人。在“清零”的客观要求下,全国多地加强疫情防控力度,致使人们的出行与跨区域流动受到限制,这从国内主要城市地铁日均客运量上就能得到佐证:Wind数据表明,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苏州、重庆等城市8月份的地铁日均客运量均要少于7月份。对于消费市场来说,这显然算不得好消息。
直接的表现便是社零增速的持续回落。从数据上看,近期新增本土病例人数与社零增速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8月份新增本土病例共计985人,而社零两年平均增速只有1.5%,可见消费市场的确是受到了疫情的拖累。
进一步分析,伴随着8月各地“限制流动”和“限制聚集”的措施不断升级,对于暑期服务类消费来说无疑影响更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服务业PMI指数大幅回落7.3个百分点至45.2%,为年内首次降至临界点以下,业务活动明显减少,本该是旺季的消费却不旺;同时,线下社交属性较强的细分行业也都遭受重创,典型如服装鞋帽和餐饮,8月收入均由正转负,两年复合增速分别只有-0.9%和-5.8%,而前值分别为2.5%和1.7%,较大的回落幅度致使消费整体的运行进度被扰动。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8月份的线上消费增长势头依然延续了此前的热度。官方数据表明,1-8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长19.7%,高于整体社零累计同比的18.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侧面反映出,以网络零售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对整个消费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
汽车消费供需皆受阻
影响消费的第二个原因,是汽车消费的低迷。
于老百姓(603883,股吧)而言,车是仅次于住房的最大消费品。在消费市场上,汽车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一直不低,大体维持在10%左右。如此一来,只要车市有任何风吹草动,几乎都会影响到整个消费市场的运行状况。
事实上,近期车市的确不太乐观。
从需求端看,我国今年汽车销量大体上表现为“高开低走”。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表明,从去年5月到今年4月,我国乘用车当月销量均表现为同比正增长;然而今年5月以来,乘用车当月销量增速开始由正转负,8月份更是同比下滑了11.5%。充分反映出近期汽车消费需求的低迷之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为核心的因素在于,汽车消费属于可选消费的范畴,它最终取决于人们的实际收入情况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而居民收入又与宏观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通常来说,当宏观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实际收入和预期都会改善,对于汽车消费的需求便会增加。
自二季度以来,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居民收入增速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从而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消费信心有所下滑,花钱时持有谨慎态度,对于汽车消费的需求难免要打折。此外,个别城市中的一部分居民并非不具备购车能力,只是由于受到一些限购政策的影响,没有办法把购车需求真正转化为消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消费的增长。
至于供给端,则是由于全球范围的“缺芯”影响尚未显著缓解,导致汽车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5~8月,我国汽车当月产量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13.1%、-15.8%和-19.1%,下滑幅度逐月增加。
与此同时,近期东南亚疫情的失控可谓是雪上加霜——东南亚地区的半导体封测产业占了全球近三成份额,其中被誉为全球“半导体封测重镇”的马来西亚,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13%,疫情的反弹无疑会对全球芯片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而汽车芯片供应也再度告急。据媒体报道,丰田、大众、福特、日产等多家汽车巨头已宣布减产;而AFS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5日,全球汽车累计减产量已达732.7万辆,中国市场占据其中的150余万辆。这势必会对车市乃至整个消费市场带来冲击。
其实不仅汽车,“缺芯”甚至已经蔓延至手机行业,近期一些安卓品牌手机出货量出现明显下滑,产品供给的偏弱同样对消费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从数据上看,8月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速由正转负,只有-14.9%,动力明显不足。
三
地产后周期消费走弱
影响消费的第三个原因,是地产后周期消费不断走弱。
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今年以来各种意在抑制房价上涨、遏制炒房行为的楼市政策密集出台,截至8月末,各级政府楼市调控政策总数超过400项,不仅力度大,指向也更为精准,而政策的持续发力已经使得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效果逐渐显现,楼市整体运行愈发平稳。
不过对于消费市场来说,一些地产后周期板块的消费的确出现了回落。
Wind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份开始,全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已是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而8月份同比降幅更是超过20%。与之相应的,是以家电、建筑装潢材料和家具为代表的地产后周期消费的增速放缓。可以看到的是,最近两个月,三类地产后周期消费的两年平均增速几乎都表现为逐月走弱,其中8月份的家电消费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继而制约了整体消费的恢复进程。
总结起来,疫情反复冲击餐饮等线下服务类消费、汽车消费市场供需均遇上麻烦、楼市严控下的地产后周期消费走弱,是导致8月消费增速大幅度不及预期的三个核心因素。
四
展望与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福建地区疫情的复发,再度给消费市场增添了些许不确定性。
自9月10日起,福建莆田发现确诊病例;而截至目前,福建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厦门已暂停各长途汽车站发往省内外各地的所有客运班车。在此背景下,9月份的消费市场恐怕还将受到疫情的短期扰动。
不过,好在本轮疫情目前并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外溢和扩散,考虑到我国已经在防控疫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预计很快就能得到控制并清零,大概率不会对国庆黄金周造成太大影响。而在“假日效应”的带动下,国内的旅游业以及相关的餐饮、酒店、影院、交通、景区景点、商超、娱乐等诸多领域都将迎来一波消费小高峰,消费市场将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振和回暖。
然而从长远来看,促消费扩内需,归根结底是要着力释放14亿人口的大规模消费潜力,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这就需要加快破除制约消费和抑制消费的一系列障碍,继而让被抑制的消费得到释放。
具体应从四个方面予以发力:
第一,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来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第三,要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并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以此来激发国人的消费潜力;
第四,要继续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经营,从而稳住民众就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稳定民众的消费能力。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封面图来自壹图网。
(我们精心筛选了“基建”相关股票名单,内附30余个分析指标,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入群免费获取名单。)
编辑:孙江永 丁媛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带你投”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