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厂的“大老原”

2021-12-07 09:39:59 青岛财经日报 

于立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随公司领导一起走访慰问青岛钟表总公司老党员、老战士,原青岛手表厂党委书记、厂长原所伦同志。

原书记今年已是93岁高龄,平日里的饮食起居需家人照顾。因为战争时炮火轰鸣造成的后遗症,他已经丧失了听力,交谈只能是他说,我们写。

20世纪70年代后期,原所伦从部队转业,到青岛手表厂任党委书记、厂长,任职时间是1976年至1982年。那时手表厂的干部职工工作时常常叫他“原书记”,工作外都喜欢称呼他为“大老原”。这个称呼不是职工对他不尊重,恰恰是职工对他的认可。现在原书记还是住在1982年他从手表厂调到青岛市二轻总公司工作时分配的80年代建成的老房子。60多平米的房子狭小又拥挤,家里的摆设和30年前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张全家福,这情形让我们一行人既难受又感动。

原书记是一名抗战英雄。他1928年出生,14岁时加入儿童团,成了儿童团团长,之后成为基层民兵。他1946年入伍,还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天,原书记随部队入朝作战,当时担任志愿军某连政治指导员的他与战友一起,驾驶215号坦克在夏季反击战中一举击毁了敌方M46坦克5辆、击伤1辆、摧毁地堡26个、击毁敌方迫击炮9门、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汽车1辆,完成了一场几乎是无法获胜的对决。他所驾驶的215号坦克被称为“人民英雄坦克”,原书记所在的连队被记全连集体三等功,原书记被记个人三等功。现在215号坦克还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楼展厅内。

原书记到青岛手表厂时,当时正是我国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的时期,也恰逢青岛市设立“三大件”会战办公室不久。原书记同广大干部职工日夜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有时几个星期不回家,困了、累了就裹着军大衣在长椅上眯一会。1975年,青岛手表厂的手表产量为170736只,1976年达到了300087只,1982年手表产量突破1326001只,相当于1975年手表产量的7.8倍。手表厂的利润和税金都大幅度提高,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由1975年的30.63元,提高到了1982年的65.47元。

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原书记都会打上几毛钱的饭,同职工一起坐在长凳上边吃边聊,有时讲一讲节约粮食,有时讲一讲他当坦克兵的历史。他通过这种方式拉进和职工的距离,了解职工对工厂生产工作的看法。

经过了解,心里有了底的他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他自己兼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他还邀请北京手表厂王忠工程师为干部职工讲课,全厂陆续建立了53个“QC 小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在手表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职工遇到质量问题必画因果分析图。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为手表厂带来累累硕果,青岛手表质量管理科“QC小组”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青岛手表厂获山东省轻工业厅产品质量先进企业的称号。1979年11月,在全国手表质量鉴定中,青岛手表厂的手表零部件质量获全国第一名。

抓质量凸显了原书记的军人作风——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他办事雷厉风行,从没有“出现问题明天解决”的时候。有时出现质量问题,他会亲自坐镇监督解决,并会安排食堂准备饭、安排车队准备车,什么时候问题解决了,什么时候送员工回家。

原书记在产品质量上花费的巨大心血,换来的是优异的产品质量和卓越的技术性能。在他严厉的监督下,青岛手表厂生产的“金锚”牌手表的质量,比起瑞士表丝毫不差。

湖南省醴陵市船湾镇乐家村农民张玉唐和湖北省原黄岗县农民贺少斌在稻田里插秧时,不慎将各自的“金锚”牌手表掉进了稻田里。这两块手表,一块3年后找到,一块4年后找到,出水后一经擦拭,外壳光亮,一上弦时针又“走”起来。北海舰队J121船携“金锚”牌手表赴南太平洋(601099,股吧)和南极洲科学考察,一路上,手表经受住了高温、高湿、西风带的强烈震荡和南极洲强磁、严寒的严峻考验,走时依旧准确。2017年,当一位老人拿着38年前买的外观损坏、表针仍在准确走时的“金锚”牌手表,想再买一只的时候,我们这些原手表厂的员工知道,原书记的心血没有白费!

“大老原来啦!”这一声吆喝能使喧闹的车间瞬间寂静下来。工人犯了错,原书记会把负责的干部叫来,操着文登腔训一顿。工人们怕他,可更多的是爱他。

他在战争中为党和国家做了那么大的贡献,来到厂里又继续带领职工为厂和国家做贡献。可那时的他却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带着老婆孩子在当时还是个村庄的浮山所租房子。那时候虽然单位有汽车,但除了上班时外出公干,他从来都不坐,甚至有时候司机说要送他回家,他也严词拒绝。在他以身作则的表率下,除了公事需要,没人敢坐厂里的汽车。但也有例外,原书记会让厂里的汽车将加班后的技术工人送回家。他自己住在浮山所,离手表厂所在的镇江路很远,那时两地间还没有开通公交车路线,再加上青岛的路上下起伏,他每天蹬着自行车到单位十分辛苦,但他从来却没跟其他人说过一个“苦”字。

手表厂在南仲路867号的宿舍楼建成了,他说要分给困难职工;在威海路333号的宿舍楼建成了,他说干部不要插手;在镇江路32号的宿舍楼建成了,在他的主持下,又一次把住房分给生产骨干。干部职工都看不下去了,纷纷劝他说,请他给自己也分一套房子,职工们都赞成。可原书记每次都说“再等等,再等等,手表厂职工住房问题一天不解决,我就不能在手表厂分房子!”

1976年底单位扩建了保健站,职工直系亲属享受报销50%医药费的待遇;1977年扩建的职工图书室藏书达到1万册,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1978年扩建了托儿所,解决了职工子女入托难的问题;1979年厂里开办了中央电视广播大学机械专业班,为手表厂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1981年,厂里建成面积472平方米的浴室,每天下班后向职工开放;1982年,厂里开设了煤气站,提供对象是厂里的生产骨干……他一直把最好的都留给了职工,直到他离开手表厂,从没享受过一点特殊待遇。

原所伦同志早已离开了手表厂,时代也早已更迭变迁,但是他的故事依然在职工中传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党员与职工。虽然他现在年事已高,耳朵背,口齿也变得不清晰,但在我们眼里,他的党员本色依旧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