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受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央行副行长刘桂平说。
1月15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上,央行副行长刘桂平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意义重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他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逐步形成,但受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当前国内大循环需关注四方面问题
刘桂平在演讲中提出,当前国内大循环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四点。
一是出口增长强劲势头难以持续,消费增长乏力,投资持续下行,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压力不小。
他提到,受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国内消费增长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年平均增长4.4%,仍在低位徘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已连续9个月下滑,为历史较低水平。
二是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保持市场主体整体活力面临挑战。疫情肆虐以来,在保供稳价、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作用下,我国市场主体的运行状况整体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用工难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部分地区停电限电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就业市场面临较大压力。
四是农村发展仍是突出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近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据统计,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2.88缩小到2020年的1:2.56,但绝对数的差距在扩大。
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粮食等重要农产品(000061)供给安全仍有压力;种业研发、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持续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刘桂平指出,“双循环”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开放理念,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双循环”的广度和深度。要发挥金融功能作用,优化金融政策、市场和产品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充分展示开放姿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并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只有当我们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体时,我国的经济总量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二要充分挖掘我国市场容量大的潜力,统筹谋划内需牵引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资金供给,推动构建更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城乡居民提高消费意愿,增强持续消费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作用,持续夯实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好接续转换的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撬动作用,深入实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对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持续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要充分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已有的三次产业革命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实现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撑。要紧紧围绕“卡脖子”融资需求,推动完善金融创新体系,特别要发挥好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支持健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尽快形成“科技驱动—现代金融—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五要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在“双循环”中的特殊地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粮食等初级产品是畅通双循环的基础要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