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传播病毒难防,国产装备消杀示范项目正在落地

2022-01-24 17:27:15 观察者网 

1月24日,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技(000881))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去年3月,该公司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项目成果通过专家组评审,并完成了我国首台套用于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的示范应用装置研制。目前,该公司正在推进冷链病毒消杀示范项目的落地。

截至2021年3月10日,该项目团队历经11批次、190个样本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5~10KGy的电子束吸收剂量可完全灭杀滤纸表面的活体新冠病毒,经过三代盲传不显阳性,充分验证了电子束对新冠病毒的灭活效果。

眼下,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肆虐全球,防范新冠病毒“物传人”问题受到舆论关注。在我国目前的包裹消毒工作中,插管及喷雾消毒、紫外线消毒较为常见。在冷链物流消杀领域,我国已有“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和工业级电子束冷链病毒消杀装备问世。

深交所“互动易”平台截图

电子束灭活:消杀外包装病毒,不影响食物品质

中广核技是中国广核(003816)集团发展核技术应用的战略性产业平台。该公司于2017年2月27日重组上市,成为中国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第一股。其业务涵盖工业电子加速器制造、电子束治污技术研发、特种线缆料生产以及核技术应用高端医学等等。此次引发关注的电子束灭活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技术,由中国广核集团、清华大学、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联合研发。

电子束会破坏新冠病毒的RNA分子和蛋白质包膜,从而破坏病毒的活性。基于这一原理,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加速器,会通过高压电场使电子加速,形成电子束。冷链食品在传输带上接受电子加速器照射时,不仅外包装上的新冠病毒会被灭活,大肠杆菌、甲肝病毒和感冒病毒也会被破坏,从而实现消杀的目的。

由于电子束能量低,不会穿透冷链食品外包装、影响箱内食物,因此相比于传统消毒方式,电子束杀毒效率更高、无毒副作用、无环境污染、无残留、边际运营成本更低。既可以消灭病毒,也不会对食品的安全、品质产生任何影响。这或将为冷链物流消杀工作提供更多选择。

首台冷链食品外包装电子束消毒设备样机启动现场模拟实验 图源 中国广核集团

除了不影响包装内部食品的安全品质,该设备还具有占地面积小、便于落地应用等特点。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电子加速器研究中心主任、中广核加速器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子民表示,设备占地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能够根据现有冷链食品外包装消毒的实际,直接将设备部署到海关、口岸、集中监管仓等地,与冷链运输和仓储实现无缝对接,为冷链外包装消毒提供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可成为国内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利器”。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P3实验室实验监控画面

聚焦冷链病毒消杀,多款国产设备亮剑

中广核技正在推进的项目和装备,并非冷链消杀领域唯一解。

据福建日报2021年12月23日消息,由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欧阳松应等团队联合研发的“新型高效低温冷链物品消毒技术及综合保障装备”(即“破冰者”)通过了评审专家组验收。资料显示,该设备是我国首套工业级电子束冷链病毒消杀装备。相比常规的冷链消杀技术,它也具有消杀快速、消杀彻底、安全长效等特点,且具有消杀效果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穿透力强、对各类包装表面材质适应性强等优势。

图源福建日报

福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欧阳松应教授表示,经第三方检测表明,“破冰者”对于冷链物流中外包装表面病原微生物,最快只需1秒便可完成消毒灭菌,消杀效率均大于99.99%,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要求。作为物理消杀产品,其在作业过程中无化学消毒剂残留和二次污染,不影响食品品质和安全,装备一次性投入可重复使用;它已实现自动化消毒和智能化控制,可广泛应用于冷冻农产品(000061)、水产品等运输保鲜,以及医疗器械、航天设备、物流包裹等领域。 

光催化技术,提供了另一条消杀病毒的路径。

据《科技日报》2021年8月消息,福建省冷链物流新冠病毒消杀应急科研项目“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通过国家级专家论证,并顺利通过技术验收。这是我国首台光催化消杀冷链病毒装备,也是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消杀工作中,另外一种便捷、快速、无害的技术手段。

紫外光催化复合消杀机 图源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光催化技术是让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纳米光催化剂上,使水和空气中的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迅速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和水。福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围绕紫外光催化技术进行攻关,建立了以核酸结构深度破坏为特征的综合消杀新工艺与新装置。

资料显示,相比常见的冷链病毒消杀技术,紫外线联合光催化复合对光滑不渗透材质表面新冠病毒具有较好杀灭效果,且病毒滴度下降更显著,完全达到并符合《国家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其速度更快,适用于大宗产品的快速消杀;环境友好,属于物理消杀产品,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不产生影响;性价比高,对单位体积的冷链产品消杀费用低于次氯酸消毒,设备一次投入,可重复使用。

外包装“物传人”风险,中国用组合拳应对

冷链运输,只是包裹物品表面携带并传播病毒的途径之一。

早在2020年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便宣布,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新华网报道截图

不仅仅是冷链进口,当隐匿性更强的奥密克戎毒株来袭,整个境外物品消毒工作都显得愈发重要。

综合央视新闻本月19日消息,在9日天津宣布首次确诊本土“奥密克戎”感染者后,“奥密克戎”10天之内已迅速传播至6省9地。北京、珠海、深圳三地的流调溯源都显示:确诊病例可能经由境外物品感染病毒。病毒在前,中国丝毫没有懈怠。进口国际邮件快件为例,我国至少要对其进行4步消毒。

据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介绍,国际邮件快件到达国内以后,首先由机场相关机构对集装箱进行消毒;在海关清关之前,工作人员会对总包或邮袋进行消毒。其中大件会逐件消毒,小件或者函件类物品,会进行插管消毒,即将消毒剂通过管子插入到邮袋里面进行喷雾。

消杀工作一景,视频截图

包裹通关后,至少还要面临2次消杀:其一是邮政快递企业在分拨处理环节开拆邮袋,逐件进行消毒;其二是在末端网点再次进行喷雾消毒。一些企业还会进行紫外线消毒,对包裹进行更多轮次消杀。

不过,这些消毒工作多集中于包裹表面,内件消毒工作依然需要寄件人或者收件人的努力。边作栋建议,人们在收取国际邮件快件的时候要戴好口罩,开拆的时候尽量在户外进行,同时对内件进行消毒,处理完以后认真洗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