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七大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底气

2022-03-08 22:32:44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 

  作 者丨周潇枭 赵子健

  编 辑丨周上祺

  图 源丨图虫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在于我们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区别于以往,我国政策体系更趋丰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国积累了什么样的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如何看待这七方面的政策组合?如何看待今年财政货币政策安排?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

  有信心应对增多的风险挑战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高培勇:对于今年的形势判断,政府工作报告说得比较清楚,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对此,我们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也要有足够的信心。

  从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那天开始,我们对于风险挑战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此也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研究。

  身处新发展阶段,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在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意味着我们要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大跨越、从追赶到引领的大跨越、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的大跨越,目标是阶梯式递进的。目标越高,意味着风险挑战的加大。

  在讲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环境时,会提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我国产业同发达国家的竞争性多了起来。从国内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需要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在讲新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时,虽然我们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变化。以往的机遇容易把握、风险容易识别,现在把握机遇和挑战的难度明显增大了。

  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虽然“新发展理念”的表述没有变化,但含义也有了调整,从原来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个“更为安全”。

  新发展阶段之新,还在于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局限于经济视角、止步于宏观调控层面,而是着眼于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本质特征是自立自强,是一种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

  虽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在加大,但是我们经过过去两年应对风险挑战的经历,我们已经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着眼于市场主体的政策组合是重要经验积累

  《21世纪》:如何看待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我们积累了哪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经验?

  高培勇:5.5%左右的目标,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我们也有信心实现。

  经过过去两年风险挑战的经历,我们积累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主体是宏观政策、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过去两年,我们都在讲要“六稳”“六保”,其间的逻辑关系愈发清晰。比如“六保”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保市场主体。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才能保住基本民生。“前三保”保住了,才能保住了经济基本盘,才可以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也如此,排在第一位的“稳就业”依赖于稳住市场主体。近两年,在全球经济相对低迷的背景下,我国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就在于我们对保市场主体、稳市场主体的重要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第二,我们对市场主体的认识也愈发清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他们的构成是怎样的呢?其中,个体工商户有1.03亿,企业是4800万,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万。4800万企业中有4000万是小微企业,占比83.3%。当我们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去掉后,只剩800万大中型企业。用“市场主体”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企业”概念,在于我们把握了市场主体的结构后,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作用。他们是7亿人就业的基本盘,保住稳住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我们的政策布局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原来讲宏观政策布局,主要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开始做加法,加了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结构政策。今年已经是七方面的政策组合,包括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微观政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结构政策、激发创新潜力的科技政策、激活发展动力的改革开放政策、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政策。这些政策是着眼于宏观,致力于从根子上浇水施肥、带有微观化趋势的政策安排,致力于落实落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比如,财政政策中的“直达机制”,资金直接到企业、个人。改革政策要求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些都说明,我国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格局,在随着形势进行契合性的调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这是做好今年工作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5万亿财政扩张侧重于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21世纪》:今年赤字率降至2.8%,实施新的组合式减税退税政策,但是财政支出强度不减,如何看待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安排?

  高培勇:今年的赤字率不升反降。一方面是预留空间,维护财政本身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于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提高政府赤字,最终会带来市场主体负担的上升,是有挤出效应的。通过从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结存的利润、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等,来保证大约5万亿的财政扩张力度,是在不触动市场主体所占有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的。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不是通过增加支出,而是通过减税降费。以往财政政策加力,多通过增加政府支出。今年整体安排是围绕减税退税,致力于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特别强调通过给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这是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我前面所说的,宏观政策有微观化的趋势。

  货币政策同样如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总量”的意义,大家了解比较多。“结构”是要落在给实体经济提供支持,要让市场主体感受到融资便利度的提升,实现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的下降。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我国有什么样的储备工具?空间有多大?

  高培勇:今年赤字拟按2.8%安排,就是为未来预留了空间。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类似“挤牙膏”,根据实际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注重精准发力。

  财政政策扩张力度本可以更大些,但考虑到风险挑战增多,我们必须要预留充足的政策空间,要积极稳妥地安排宏观政策布局。我国政策工具箱的依然充足。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林曦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