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央行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2.4倍”“重点领域的风险得到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6月23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披露的多个数据,引发金融业关注。
监管重磅发声,释放关键信号。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会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证监会副主席李超等,就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业风险化解、保险业综合表现、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等多个热点话题,也进行了一一回应。
管住货币总闸门
结构性工具有进有退
会上,陈雨露表示,这十年,央行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强跨周期的调节,有效应对世纪疫情等内外部的冲击。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力地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央行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603883)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除了管好货币总闸门,为应对疫情的经济影响,近期央行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工具,包括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不过,市场也有人担心,结构性工具过多使用会弱化总量工具,且数量型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货币政策调控逐步向价格型的转变。
对该问题,陈雨露进行了回应。他提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
也就是说,通过结构性工具,既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够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一方面,央行在设计结构性政策工具的时候,坚持顺势而为,按照目标一致性的原则,来建立激励相容的机制,也就是把央行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可更加有效地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的平稳增长。
陈雨露表示,央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即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市场也应该注意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场利率水平之间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会对市场化的利率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陈雨露补充道。
“今年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总体上,按照上半年‘总量’搭台、下半年‘结构’唱戏的节奏进行演绎。”资深宏观分析师王好评价道,这一原因在于上半年经济“稳增长”压力较为突出,需要动用总量型工具进行支持;而下半年经济复苏确定性较高,发展的主要矛盾也逐渐转向结构性问题。
除此之外,陈雨露进一步提到,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600405)和稳定器。
银行业总资产超300万亿
风险化解稳步推进
“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是344.8万亿元,2012年底是133.6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谈及银行业市场,肖远企会上如是说道。
在总资产不断增长的同时,同期信贷投放、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均大于银行总资产增速水平,显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不断增强。肖远企介绍,过去五年内,银行业总资产年均增速为8.1%,低于同期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从根本上扭转了资金的空转,流向实体经济资金大幅增加,并且中间链条也大幅压缩,融资成本也有所下降。
“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肖远企表示,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累计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高。2021年末,涉农贷款超过43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了25.6万亿元,大中型银行也普遍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者其他专营机构,普惠金融服务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
普惠金融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银行业风险化解工作也稳步推进。肖远企表示,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过去十年,共计恢复和处置了高风险中小机构600多家。
在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看来,过去十年银行机构金融风险防范取得阶段性成果,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提升了金融业风控与经营水平,增强我国金融体系韧性,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奠定基础;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总体上,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在过去十年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肖远企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不断优化金融结构体系;继续深化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建设,特别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城商行改革以及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主要重点是要进一步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内生的风险防控能力;此外,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做到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监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安排。
资产规模增两倍
大病保险守护12.2亿居民
十年前,保险业巨舰初成,如今纵身一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对于这十年综合实力表现、风险保障进展、对外开放程度等,会上肖远企也展示了十年以来保险业的成绩单:“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加深加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保险业总资产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反映一个地区保险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肖远企介绍,过去十年,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人上升到3179元/人,大病保险制度从2012年建立以来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
这背后凸显的是,保险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近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十年,尤其是不再有人口红利的几十年,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一定是民生中最重要问题之一,也作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因此保险业发展潜力极大。
另在对外开放方面,肖远企表示,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如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我国保险业向来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相关承诺以来,我国就一直在进行对外开放,所以对外开放这条路,是我们坚定不移选择的道路。从上述对外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来看,可以印证我国改革开放的成绩。”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表示,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愿意和全世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特别是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成果,愿意同外资险企共享。
十年艰辛探索,而今前路宽广。对于保险业下一步发展,肖远企表示,主要从不断优化金融结构体系;继续深化保险机构改革,加强公司治理建设;进一步提升保险机构内生的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继续发力。
股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改革取得突破进展
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也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瞩目成就。
李超表示,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良性市场生态逐步形成。十年来,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两个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人。
李超介绍称,这十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
此外,这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实现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跨越,稳步推进试点注册制,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改革符合市场各方预期。
在回答记者“资本市场这十年中有哪些积极的结构性变化”的问题时,李超也指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结构在发生明显变化。“通过不断努力,多层次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各市场、各板块的特色更加突出。比如,沪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盘蓝筹’的特色,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的特色,创业板继续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李超如是说。
中国国际科促会投资分会副会长、战略投资智库执行主任布娜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注册制试点落地、科创板的推出、北交所的设立等改革对资本市场来说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多惊喜,成绩亮眼。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未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
李超还谈到,这十年,我国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
在对外方面,李超表示,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在最后,李超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李海颜 胡永新 李秀梅 丁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