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数字活化浪潮:6000余家博物馆正待激活

2022-07-13 18:06:26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从5月18号开始的探元的升级,累计已经收到107个项目,体验端和产业端的案例占了半壁江山。”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7月9日透露说。

今年5月份,一项备受瞩目的名为“探元计划2022”的活动拉开序幕,该活动由腾讯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发起,关注文物、考古遗址、古籍、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等领域的前沿科技应用,拟围绕“前沿科技+文化遗产”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议题方向,面向全社会征集、遴选具有行业前瞻性与社会价值的创新案例、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寻求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当数字技术日渐浸润到考古和文化遗产相关行业中来,传统上的文博和文化产业,也因数字技术叩门,而获得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了解,公开的案例征集将于7月18日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在7月9日联合发起了一场线上研讨会。在会上,宋洋洋透露了此次征集活动的最新进展:目前收到的案例中,来自科技型企业、测绘数据企业、数字文化企业以及文博机构是参与主体中最多的。

接下来,主办方将聚焦科技考古与修复、文化遗产数字孪生、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文化遗产+数字文创、文化遗产+数字教育、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文化遗产+元宇宙、文化遗产+X等八大方向,梳理出其中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优质项目,于2022年11月发布入围名单,这份名单有望为今后的文化遗产数字活化事业给出清晰的发展方向。

在7月9日先期举办的“探元计划”2022 首期研讨会上,腾讯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冯宏声介绍了“探元计划2022”的初衷:借助探元计划的实施,能够搭建合作平台,实现科技产业文保机构、高校学者等不同主体间的化学连接。推动研究成果形成可推广的产品和模式,进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去,来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有序利用。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经过多年的发展,敦煌莫高窟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规范的流程,掌握了多项数字化核心技术,产生了丰富的数字化成果,让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敦煌系列的文创产品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文物的数字化探索上,故宫博物馆是走在前列的。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介绍说,故宫在2019年的7月便开发完成了数字文物库项目,并首次在官网服务,一次性公布5万件文物产品的高清图片,实现了博物馆数字资源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化。至今,故宫数字文物库已对外发布超过8.3万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和相关的信息,并定期持续扩大文物影像的公开数量。截至目前,观众总浏览量已超950万人次。与此同时,故宫名花季、数字多宝阁,前景故宫、微故宫等网站项目以及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紫禁城600等 APP陆续上线,浏览量和下载量已超过1000万。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总结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生活化,利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生活化,与人民生活联系更紧密;二是产品化,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促进人民消费;三是国际化,数字无边界,应借助数字化让北京的文物故事走向世界。

刘玉珠说,文物数字活化,时代要求和政策的保障,文物数字化活化既是行业内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时代。截止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6183家博物馆,馆藏6700万件套,年举办展览3.5万个,教育活动32万场次,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世界遗产56项,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50项,国家大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7座,还有不计其数的民间文物收藏,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必然要求探寻先进的方式,让人们便于触达,以更好发挥作用和价值。

“文物的数字化就是活化的发展方向”。刘玉珠说,文博和科技界正着力于规范技术标准,规划路径,进一步盘活资源,打通数据共享的链条,降低开发利用的成本。在数据安全保障权益分享分配机制中,明确职责和份额,充分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