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经济内驱力 让市场主体过好日子

2022-08-15 08:27:49 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社融7561亿元,比6月的5.17万亿元降了八成以上,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远低于6月的2.81万亿元,其中进入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新增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等,大部分金融数据呈现大幅下降状态。

  7月金融数据最突出亮点是社融数据结构呈边际改善状态:如剔除票据融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在上半年短期冲量等影响,企业中长期贷款等能真正进入实体的社融,7月同比少增3300亿元,比上半年真正进入实体的社融每月同比少增5200亿元的均值,少减了1900亿元。这意味着,如果说上半年更多是为经济发展筹备粮草,那么从7月开始各领域相继进入播种耕耘期。

  分部门看,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行为预期中,政府依然在宽信用中一枝独秀,居民和企业部门的预期转弱现象在边际上存在加深趋势。

  如居民中长期贷款仅增加1486亿元,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等,反映居民部门呈持续去杠杆态势。居民存款也有所佐证,7月居民存款减少3380亿元,同比少减10220亿元,反映预防性储蓄成为居民的主要选择。毕竟,从未来房价及房贷利率走势看,房价增长率低于房贷利率将会常态化,房地产正在回归耐用消费品序列,加杠杆将导致居民在负债端与资产端都面临风险敞口。

  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3459亿元,同比少增147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1365亿元,反映企业部门也存在去杠杆现象,而且票据融资的同比多增,预示7月企业信贷数据存在票据融资冲量问题。这警示企业的信贷需求主要满足库存周期周转,而非资本支出。

  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89万亿元。鉴于政府发债等主要集中在6月末前,而且由于去年政府债务节奏是后半年发力带来的月度高基数现象,预计接下来几个月的社融数据等都不会那么亮眼。

  7月金融数据警示中国经济体系内存在两个亟须改善的风险敞口:一个是流动性宽松,即居民和企业部门去杠杆;一个是资产荒现象,固定资产投资向固定资本形成的转换能力有待提升。

  不论是流动性宽松,还是资产荒,都是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转弱,反映在现实中就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其背后成因则深受系统性偏差(结构性问题)和市场噪声(市场不确定性)等两大变量影响。

  当前将预期转弱可量化是挖掘中国经济内驱力的入口。一般而言,预期转弱的两大变量系统性偏差和市场噪声,在数学图示表达上呈钟形分布,结合自2010年以来中国GDP季度增速扁平向下的趋势看,结构性问题是导致预期持续边际减弱的主因。

  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系统性偏差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平衡稳经济与防疫情上需改进,如一些地方出台防疫政策,要将稳增长考虑进去,这就要求各地在出台防疫政策时,必须配套经济风险缓释政策,以避免防疫政策直接冲击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又如在规范资本无序扩张上,应基于公共外部性立场,完善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而非直接为资本投向指点迷津。又如房市的“三稳”政策,要谨防扭曲刺激,引导缺乏风控能力的居民加杠杆等。

  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在行动和认知上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如所有的法律、政策,都旨在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及提高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认知和行为共识。唯有如此,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才能框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及缓解公共外部性等领域,而不是直接进入市场或直接或间接指导资源配置。

  总之,市场通过市场主体的分歧进行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孕育企业家精神。唯有坚守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裁判员及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本色,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在市场表达认知和行为分歧的自由,经济的内驱力才能满血复活,各级政府立志过紧日子才能真正转化为让市场主体真正过好自己的日子。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