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这十年:从北京走向世界

2023-05-26 00:46:23 北京商报网 

从“中关村(000931)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从一区十六园到全国各地接连建设起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历史共振,创新引领成为它的基因,不屈与坚韧守护着初心。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和高科技企业的出发地。

扛起创新大旗

2022年7月20日,北京市正式开放国内首个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百度是首批获许企业之一。

而为百度无人驾驶提供运营服务的自动驾驶平台Apollo便诞生于中关村。十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坚持“四个面向”,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落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前沿技术领域,中关村产生了百度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平台Apollo、寒武纪国际领先的深度学习智能芯片、旷视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Brain++、天智航全球唯一可开展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等。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关村产生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发布了国内首款通用CPU、国内首个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首个治疗肝衰竭的干细胞新药等一批创新成果。

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核心任务,探索中国特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一系列关键数据彰显出中关村发展硬实力,中关村产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8.4万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5%,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2年示范区地均收入51.3亿元/平方公里,地均税费3亿元/平方公里,2021年分别增长至172.9亿元/平方公里、6.5亿元/平方公里,增长率分别达到237%、116.7%,进一步实现集聚集约发展。

打破体制藩篱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两个‘轮子’。”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翟立新在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期间表示,中关村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两个“轮子”要同时转,形成强大创新驱动力。作为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乃至北京在科技创新上的成果有目共睹。

用一套如同普通蓝牙耳机盒大小的设备,取出传感贴片覆于大腿、小腿,骨科病人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实时传递给医生。2015年,在刚刚尝试将这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时,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昊华还因各种担忧而有些瞻前顾后。

2020年1月1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打破职务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只能归研发单位所有的僵化制度。自此,张昊华对康复仪后续转化享有70%的权益,对科技成果“不敢转”的疑虑彻底打消。

“科技成果转化赋权科研人员后,我们有底气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一起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走向更大的市场,造福更多患者。”张昊华说。

“成果转化很重要。”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今年5月15日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当中的关键环节,缺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和金融就连不起来。其次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离开了成果转化,科技和经济很难连在一起。最后,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基于此,2020年中关村管委会便发布了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亮相时的20多个国家的3000多个优秀成果和200多项技术需求发展至今,已有9000多个技术项目和700多项技术需求。

与成果转化同步发展的是北京科技型企业的诞生速度。在国新办5月15日举行的2023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在介绍北京特别是中关村十年来的科技创新进展时表示,2022年,北京每天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93家,相当于不到5分钟就诞生一家,这是2012年水平的3.8倍。2022年,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02家,居全球第三,是2015年首次统计时的2.6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18件,居全国第一。

站上世界舞台

目前中关村已经走出海淀区、走出北京,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站上世界合作竞争的舞台中央。

紧抓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机遇,中关村以全球视野谋划中关村国际化发展布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创新合作。出口方面,受新冠疫苗、移动终端产品等海外需求大增的拉动,2021年中关村出口高位增长,达3893.8亿元,同比增长46%,较2012年翻了一番。创新合作方面,示范区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上市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842家,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

同时,中关村在强化一区多园统筹联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联动等方面也取得亮眼成绩。截至2021年底,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公司累计4.12万家,设立子公司3.39万家,是2012年的9倍;累计在津冀地区设立分支机构9032家,有142家科技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与全国26个省区市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较2012年增加1.3倍,共建了27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较2012年增加12.5倍。2021年中关村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了两番,由2012年的602.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800.5亿元。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先行先试是其诞生之初便肩负的使命,而在自身取得一定发展后,下一步便是将其先进经验和成果带向其他省市,进而带动其他省市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如是评价。

中关村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吴朝晖在2023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明确,中关村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到改革引领作用。下一阶段,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构建仍然要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实施中关村世界领先园区建设方案,在三个方面继续推进改革。首先是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其次,推进包括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在内的综合性改革。最后,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联动体系。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文 张笑嫣/摄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