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价值投资本源 本土化ESG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2023-12-13 09:37:00 中国经济网 

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企业通过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和商业决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长期价值。随着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首批两份国际可持续准则2024年生效在即,在我国ESG建设提速的背景下,这将对ESG本土化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11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年会上,《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3》指出,随着更多部委介入ESG领域,跨部委协调机制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如今,ESG领域有很多问题需要多部委讨论和协调,特别是ESG标准如何在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之间取得平衡、碳减排和信息披露方面如何把握好程度和节奏等。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多个部委都出台了ESG相关的政策举措,如国资委的ESG信息披露指引研究等,促进了ESG投资市场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时候考虑ESG顶层框架,促进跨部委协同,让ESG这一工具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26日,ISSB正式发布首批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IFRS S1)——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及《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IFRS S2)——气候相关披露》,两项准则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建立一套适应国内国外趋势的ESG披露标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相较以往更具迫切性。

8月,国资委印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统一了央企上市公司发布的ESG报告框架。国资委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处负责人戚悦表示,目前86.8%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已披露ESG相关报告。下一步,研究中心将启动企业社会价值相关课题研究,更全面地支撑央企ESG高质量发展。

责任投资生态圈初步形成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金融属性去创造社会价值,助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局二级巡视员李晓文指出,金融机构通过履行ESG责任和落实信息披露,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互动,自身也在加强ESG管理的过程中提高了风控能力,进而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与稳定性。

以沪市主板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全部沪市主板公司均按照年报格式准则披露了基本的ESG信息,880家公司披露了ESG专项报告,占比达到52.1%。2022年,沪市主板公司采取积极措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超1300家公司披露建立环保机制,环境保护相关资金投入近1500亿元,超1500家沪市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超8亿吨,并有超过240家公司聘请了外部机构进行碳排放核算。

“我国已初步形成责任投资生态圈,但仍需在优化政策、完善标准、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协同发力。”李晓文这样谈到。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表示,全球视野下,各国ESG政策体系逐渐完善,核心框架与气候议题均达成国际共识。国内ESG市场持续加速发展,在融入高质量发展和绿色金融政策宏观规划下,上市公司ESG信披标准有望2025年落地,资本市场中政策性资金有望持续加码ESG投资。

回归价值投资本源

ESG倡导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等核心思想无疑与我国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一致。“绿色投资应回归价值投资本源,通过完善制度、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ESG投资专业性。”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汪义达认为,绿色股权和权益类投资可将资本引向资金投入量大、具有长期性的绿色低碳领域,进而带动投资机构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布局和投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价值投资。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蔚表示,随着可持续投资理念成为全球共识,ESG指数及指数化投资蓬勃发展,全球ESG指数数量已超过5万条。国内市场亦建立了指数化投资体系,未来,需要继续加强ESG理念的推广和引导,扩大ESG指数化投资,构建ESG指数化投资的良性发展生态。

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今年以来我国共发行758只、规模共计10815.7亿元的绿色债券,较去年同期745只10566.6亿元的市场规模,在发行只数上同比增加1.74%,在融资规模上增长2.36%,净增加249.1亿元。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副主任韩宁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债市场,其中交易商协会注册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已累计发行近万亿元,位居公司信用类绿债市场首位。环境(E)相关的可持续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期待在社会(S)和治理(G)方面推出更多创新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融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认为,对今后ESG的发展,ESG经营活动内部化、ESG信息披露标准化、ESG评价体系系统化、ESG绩效估值货币化这“四化”将既是ESG发展的重点,也是发展的难点。(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责任编辑:景远)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