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余典范副教授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工程和历史性任务,其中,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也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的重点。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理念与战略的转变,在实践中也需要有“指挥棒”引领,这就需要加快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质量体系、统计体系与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体系。
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摒弃传统指导产业发展的思维定式。在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融合化、智能化等将成为产业价值链重塑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趋势下,传统统计意义上的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定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难以令人信服。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回归产业发展的本质,产业结构变动的本质是高生产率的部门替代低生产率部门的过程,因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应是生产率导向。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以往追求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优化的指导思想,辩证看待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和产业脱实向虚的现实,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转向提高生产率、做强实体产业、提升产业质量能力上。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提升生产率、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突破口在于减少对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与扭曲,让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能够配置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资源。同时对于中国而言,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到我国大国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也是充分挖掘国内大市场潜力、发挥大国市场优势的重要方面,通过减少市场分割、缩短要素流动“距离”、提高产出“绩效”密度等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红利”。对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说,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对接产业发展的国际规则、标准,推进影响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种隐形门槛,重构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等能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供新的动能。
首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应发挥“高质量指挥棒”的作用。中国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在我国中央——地方特殊的推动产业发展体系中,指标体系的“导向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理念,需要系统建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体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产业发展导向作用,各方面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突出产业创新驱动、人才集聚、开放水平、环境质量改善等,并根据区域特点设置差异化指标。其中,积极构建以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核心的质量技术体系,实施质量技术基础提质工程,提高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市场化水平。适应产业发展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趋势,完善统计分类,利用大数据作为补充,全面准确体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标准,重点体现体制机制建设的成效。
其次,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政策向包容、精准、动态方面转型。在中国的情景下,产业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同发挥保障作用。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构建更加包容、竞争、动态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制订整体上应具有包容和功能性的特征,主要弥补市场失灵领域。同时,产业政策的制订需要着眼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可持续发展。主要着力于产业的薄弱环节、国家未来必争领域、市场竞争环境的塑造等。做好产业政策的动态评估,清理不合时宜的产业政策。而且,需要创新产业跨界治理体制机制,产业的跨界会涉及不同产业、技术领域的交叉,针对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问题,需要通过机构合并、职能整合、信息共享、监管共认等方式,创新大部制、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等创新机制,并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等优化监管手段,实现政府监管“无缝对接”,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常态化。
第三,重构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地方竞争机制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密码”与重要动力来源,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依然是发挥大国优势的重要机制,但需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提升。对于中国而言,也不可能一下子所有的地区同时实现这一转变,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靠市场经济第一线的探索、试错、比较、竞争,在中国情景下,地方政府是产业要素平台的搭建者,是产业竞争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发挥大国优势的重要途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竞争机制,首先需要重新构建反映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评价和激励体系。同时,地方竞争的内容也需要调整,包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的竞争、产业创新环境的竞争等等。在产业高质量的大方向下,允许地方有较大“自选动作”空间,允许有个性、有差别,允许试错纠错,打造形成若干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典型样板区域、产业与企业,在竞争中发现和推广好的做法、模式和政策。
责任编辑| 陈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 HN66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