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四大家族与香港繁荣背后:守业、创业碰撞,扼杀年轻一代梦想

2019-08-16 11:30:02 和讯名家 

   最近,香港有点乱。

  让国内很多鸡汤号作者,找到了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机会。

  投资家网看到了很多10万+(微信阅读),扣人心弦、义愤填膺的神作。

  “一些香港人,固步自封、拒绝创新与时代脱轨”的观点,深入人心。

  如果单从经济发展的速度看,香港跑的确实有点慢。

  1997年,香港经济规模1.21万亿元(人民币),是一线城市GDP的总和。

  2017年,香港的经济总量居然已经不敌那个靠自己发家,大海另一面的小老弟(深圳)。

  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一批批大陆企业家陆续在世界崭露头角,而香港能叫得出名字的人物,TA们的辉煌还都停留在上个世纪。

  为什么这个曾经引领内地发展潮流的城市与新鲜事物(互联网、科技)几乎绝缘?

  是香港没创新,还是香港人没创新?

  真相是什么?

  投资家网同样带着诸多疑惑。

  为了回答此问,记者采访了一些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TA们有的是互联网从业者、投资人、创业者、金融行业工作者,有的是一些热爱祖国的励志青年。

  希望能从侧面对香港有些了解。

  一

  “四大家族”辉煌缔造者

  香港,曾经非常辉煌。

  TA的变迁史还要从上个世纪40年代说起。

  当时,整个中国战火交加。一些富商巨贾、文人骚客、还有上百万的廉价劳动力,为了远离战争带来的喧嚣,纷纷南下,寻找商机。外国殖民者统治的香港成为TA们最终的落脚之地。

  在TA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房产、金融业迅速崛起,这不仅奠定了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收获了一个让其影响未来无数年的封号——“亚洲四小龙”。

为这个封号贡献最大的当属在香港盘踞许久、叱咤风云的“四大家族”,即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李兆基家族、郑裕彤家族。
  为这个封号贡献最大的当属在香港盘踞许久、叱咤风云的“四大家族”,即李嘉诚家族、郭得胜家族、李兆基家族、郑裕彤家族。

  TA们每个人的发家史正是香港走向繁荣的成长史。

  无论是香港的房产、金融,还是基建、零售等领域,只要是赚钱的生意,或多或少都与“四大家族”有关,TA们牢牢握住香港的经济命脉,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驱动者。

  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IMF曾经出过一份数据,里面列入了前十大亿万富豪占GDP总数比例最高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内地前十大亿万富豪的净资产总和占GDP的1.4%,而香港则达到了35%。“四大家族”榜上有名,TA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着香港的未来。
  中国内地前十大亿万富豪的净资产总和占GDP的1.4%,而香港则达到了35%。“四大家族”榜上有名,TA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着香港的未来。

  香港人Jack现在在上海一家券商从事研究工作。在他印象中,老一辈人聊起最多的仍是“四大家族”之首的李嘉诚家族。

  在Jack看来,正是有李嘉诚这类人的存在,港人的奋斗热情才被彻底激发出来。“大概有几十年时间,香港进入过一个疯狂的时代,有很多人都妄想成为李嘉诚,觉得一个卖塑料花的都能成功,自己为何不能?在这种逐利心、虚荣心的驱使下,有大批人不计后果的参与到炒房、炒股、放贷的事业中,一些人赚了钱,一些人血本无归。”

  香港的贫富差距,因此被持续放大,房产过度发达的城市,房价、物价自然居高不下。

  根据港府2018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香港的720万人口中,大约有101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率高达14.7%。也就是说,香港每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贫困户。

“富人富,穷人穷。”成为香港经济繁荣背后的缩影。
  “富人富,穷人穷。”成为香港经济繁荣背后的缩影。

  即便是现在,很多富人依然认为,房产和金融才是真正可以赚钱的买卖。而穷人很难参与到这些需要巨额资金才能玩转的生意。

  TA们若想扭转乾坤,只能寄托于,“富人带动穷人”或者“子女更有出息”。

  二

  “只想守业,不想创新”

  “富带穷,在香港几乎行不通,太过舒服的赚钱方式,让富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却也放缓了TA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脚步。”一位在深圳创业的香港人对投资家网记者表示。

  他直言到,“香港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富人手中,资本家只会剥削穷人,一部分港人为了生计只能顺从富人,一部分有梦想,有骨气的人会选择来内地发展,创业、创新的火爆是个机会。”

  “这个机会对于香港来说,很难把握。”在这位创业者眼中,“公司发展的早期阶段想要在香港找到投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本地人根本不相信互联网创业能成功。”

  某知名VC投资人认为,香港创业、创新环境之所以不如内地,原因很复杂。他列举了两个限制香港“双创”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四大家族”是限制香港“双创”发展的第一道屏障。“TA们对香港各大主流行业采取垄断控制,握紧财富来源,零售业就是最好的证明,家乐福、沃尔玛根本进不去,TA们也不允许有任何颠覆性的行业出现,有苗头就扼杀在摇篮里,所以香港永远不会有BAT。”

  其次,香港富人阶层普遍尝到了房产、金融复利带来的甜头。“TA们只想守业,不想创新,也不敢创新,香港这些年除了那几个人,还有什么知名的企业家出来?”

  “所以,你也会发现,有热情的香港人不太会选择在本地创业,TA们都会选择去内地发展,而港府也在努力改变这件事,希望将有价值的创业者留在香港。”该投资人说道。

  三

  创业、创新需要“土壤”

  如果从最近几年的政策环境看,港府的确为追赶上内地“双创”步伐做过一些改变。

  比如在2015年,香港成立了科创局,统筹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和信息科技的发展。

  2018年,港府还新增500亿港元预算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港交所还推出震惊内地企业的“IPO新政”,施行“同股不同权”政策,并降低生物科技类IPO的门槛,将更多优质企业“召回”香港。

  在人才储备上,港府也是花了大力气,积极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只要是科技人才,就有机会拿到香港工作签证,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在“IPO新政”的影响下,2018年的确有很多内地科技公司买账。包括蚂蚁金服、小米、美团、宝宝树、映客等,纷纷投入香港怀抱,掀起一股内地科技公司扎堆香港上市的热潮。

“科技公司扎堆香港上市,就能让这座城市跟上创业、创新步伐仍然是个伪命题。”一位曾经活跃在香港的投行人士斩钉截铁的说道。他认为,一些公司选择香港主要有四点原因。
  “科技公司扎堆香港上市,就能让这座城市跟上创业、创新步伐仍然是个伪命题。”一位曾经活跃在香港的投行人士斩钉截铁的说道。他认为,一些公司选择香港主要有四点原因。

  其一是,香港上市的时间可控性很高。

  其二是,港交所对内互联网科技公司接受程度较高,估值基本接近。

  其三是,对于拥有品牌和国际业务的公司,香港能给予一个借助上市过程在海外宣传的机会。

  其四是,大环境影响,资本凛冬,不尽快上市,未来充满变数,香港成了最好的去处。

  “第四点原因最关键。”投行人士进一步表示,“这些来香港上市的公司主要市场仍在内地,单纯指望靠上市拉动创新,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这里缺乏创业、创新的土壤。”

  上述投资人的观点和这位投行人士类似。他也认为,香港想要改变,只能通过时间来打磨。“能改变未来的,还是年轻人”。

  四

  “废物青年”与励志青年

  可最近的“废青”事件,却刷新了外界对香港年轻人的认知。

  “废青”顾名思义是废物青年的简称。在Facebook中的“香港废青联盟”这样解释,“18岁就开始申请公屋,吃父母,吃政府,然后把多余精力发泄在对社会的不满上。并且对政治系统充满严重的仇恨,是口口声声称要有独立人格,结果对社会毫无贡献的青年。”

这些“废青”毫无思考能力,连外国人都知道“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TA们竟然丝毫不知,没有底线,成为被邪恶势力控制的工具,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些“废青”毫无思考能力,连外国人都知道“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TA们竟然丝毫不知,没有底线,成为被邪恶势力控制的工具,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但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励青(励志青年)”,TA们不啃老,被家庭给予厚望,热爱祖国,却因没有适合的职业,不得不暂时离开香港,有些在内地工作,有些在内地创业。

小美在深圳已经工作几年,她最近又跳到一家科技公司,越来越适应内地的工作节奏与环境。在和记者的聊天过程中,小美有些气愤,她实在不理解一些年轻人的所作所为“简直可笑”。
  小美在深圳已经工作几年,她最近又跳到一家科技公司,越来越适应内地的工作节奏与环境。在和记者的聊天过程中,小美有些气愤,她实在不理解一些年轻人的所作所为“简直可笑”。

  但她又觉得自己能来内地工作很幸运,学到了很多过去书本没有的新知识,拓宽了思维。

  虽然是香港人,小美却不太喜欢和一些同龄人交往。“可能生活太好了,骄傲任性又臭屁。”

  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北京一家初创公司创始人Lucas最近刚刚谈拢一轮融资。谈起香港的创新环境时,他并不认为,香港一直是比较“封闭”的城市,“港人变成今天这样保守是有原因的”。

  “很多人曾经被坑过,对所谓的互联网科技,惧怕、不信任。”

  香港90年代,Lucas的父亲,是那个时期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批香港人。

  “当时,大家对互联网还是比较好奇的,外国人都喜欢研究这个,我父亲也在研究,他还预测,如果香港积极拥抱互联网,这个城市将会出现新生机。很多人也认同这种观点。只是后来资本家的过度参与让创新变了味道。”Lucas无奈的说,“有人前台创业,有人后台投机。”

  拥抱创新的人成了资本家投机的“工具”。

  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套路是:房产商借着互联网的新概念投资创业公司,把估值炒高,助推上市,民众觉得互联网“很新鲜”就会疯狂买入,那些投资者就会借机疯狂套现。

据说,李嘉诚之子李泽楷还大捞过一笔,结果好戏没演多久,就赶上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股伤亡,港股蹦盘,内地四大门户创始人都差点回老家种地,香港股民更是一片哀嚎。
  据说,李嘉诚之子李泽楷还大捞过一笔,结果好戏没演多久,就赶上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股伤亡,港股蹦盘,内地四大门户创始人都差点回老家种地,香港股民更是一片哀嚎。

  “最惨的是那些拥抱互联网的创业者,TA们辛辛苦苦创立的公司,成了别人玩弄的对象,资本家跑了,TA们来买单,还得被股民唾骂,还债,梦想被践踏的体无完肤。”Lucas表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香港曾经繁荣靠的是“四大家族”,走向争议跟TA们也有关系。

  这直接导致,香港错过了太多新机遇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还是生存下来很多的优秀企业,包括现在的BAT,如果没有那次刻骨铭心的洗礼,腾讯未必会改变业务方向,成为今日的科技巨头。

  更不会创下,10年涨百倍的港股神话。

  2000年之后,一些曾经在互联网热潮中,投机成功的人,妄图通过投资“老本行”房产再次发一笔横财,可惜因“非典”爆发,与财富失之交臂,有些扔进了所有的家当,自食其果。

  六

  “年轻一代”,香港未来

  一部分香港人自己“内耗”,却给了外国人赚钱的机会。

  在北京安家的Toni,曾经在一家由外国人创办的企业中担任中层管理工作。在他意识里,很多外国人会选择来香港创办互联网公司,而且很吃香。

  一位有过驻港经历的投资人也向投资家网表示,在香港创办互联网的的确很多是外国人,香港本地不太喜欢自己人搞互联网。TA们当时也看过一些本土项目,“香港团队”对市场认知十分局限。“完全不懂行情”,有些连中文都说不利索,直接PASS掉。

  思琪和她的团队已经在深圳创业三年,经营一个冰激凌项目,当初选择离开香港,各种成本太高也是一大限制因素。高耸的房价、物价正压垮这座城市励志青年的神经。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房价最贵的地区排名当中,香港稳居第一。
  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房价最贵的地区排名当中,香港稳居第一。

  当人们抱怨一线城市房价太贵时,殊不知香港才是真的贵,价格高出几倍。即便是香港的明星都要跑到内地买房,几十万一平米的房子满大街都是,即便这样都会被富豪扫荡一空。

  电视剧《蜗居》是香港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环境如何创业?

“不离开香港,根本就没法创业。”Lucas说,他身边这种无奈离开香港的年轻人有很多。“未来,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逃离香港会成为一种趋势。但绝不会是废青,TA只是奴隶,根本配不上香港年轻一代这个词。”
  “不离开香港,根本就没法创业。”Lucas说,他身边这种无奈离开香港的年轻人有很多。“未来,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逃离香港会成为一种趋势。但绝不会是废青,TA只是奴隶,根本配不上香港年轻一代这个词。”

  小美身边的香港同学也在受她的影响,“过去,大家选择的都是金融、法律专业,其它专业毕业很难寻找出路;现在,一些更年轻的人也在考虑冷门的计算机等技术类专业。”

  这是一种改变。

  真正的香港年轻人眼中,TA们是祖国的一部分,只要学好本领,在任何地方都可开花。

TA们也有梦想。
  TA们也有梦想。

  TA们也有希望。

  TA们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投资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