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两年我已经很少写特别有争议的话题了,一个是忙,一个也是也倦了。最近的很多事情,让我感到不安,无论是左还是右,无论是东还是西,都在玩花样。而且我对将来的发展趋势,很早就有判断,所以不做赘述。我现在要说的是,如何了解,并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在大时代里能够自处。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在开始说大道理前,先做个小测验:
1. 耶鲁法学院毕业的Amanda根据她的专业判断认为:卡瓦纳就是色情狂,他歧视女性,物化女性,卡瓦纳是有罪的。
2. 马云说:如果行业风气了没有改变,该骗点击还是得骗,该打擦边还是得打。
3. 报道称,美国海军发言人约瑟夫·格雷舍尔(Joseph Gradisher)告诉情报新闻网站“黑色金库”(The Black Vault)称,“这三则视频包含的内容无法解释,影像中一神秘飞行物以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姿态飞行,但视频是真实的”,并称“这些视频本不该公之于众”。美国海军将视频中的物体定义为“无法解释的空中现象”(unexplained aerial phenomena)。
4. 有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公司都同意:如果工作中发生人身伤害的风险越大,付给员工的工资也应该越高。因此,雇主提高工作场所安全性在财务上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并节省金钱。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陈述中的矛盾?
如果大家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那就对了。
Critical thinking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批判性思维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翻译。批判性思维是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
人类思维和创造技能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强调求知中证据、逻辑的重要性,能够区分观点是事实,反对依靠权威和流行观点,要求能够区分理性和情感的观念。倡导理性的公共辩论,因此也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功:区分观点与事实
批判性思维的其中一个要点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
观点Opinion 和 事实 Fact是两回事。
如果你要忽悠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混淆,模糊这两者间的界限。批评性思维的基本功就是要区分这两者间的区别。
但如果连“观点”和“事实”都经常搞混淆,又如何能进行正确的质疑呢?所以,区分“观点陈述”和“事实陈述”非常重要。
什么是观点?
比如:
如果行业风气了没有改变,该骗点击还是得骗,该打擦边还是得打
简单地说,就是陈述自己主观的一些东西。观点和事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观点受主观影响,受个人的喜怒哀乐,利益取向影响。
观点,由于与主观的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本能的观点:无需思考,得出的观点,比如感官本能体验、价值观偏好。
空调的温度开的太高了!
我觉得甜豆浆好喝。
这个女的好漂亮啊!
这类观点陈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动物本能,个人生活习惯,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作出评价也是不经过大脑的。
这类观点,完全没有对错的问题,也不需要有太多的质疑。有的人就是觉得22度太热了,有的人就是觉得22度太冷了。吵个毛啊。
关于价值观形成的观点,属于私人领域。很多属于生活习惯问题。争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思考得出的观点:
拍脑袋拍出来的: 比如:30岁都嫁不出去的女性,都是大龄剩女。
归纳出来的:比如:凡是努力准备考试的孩子,都能考出好成绩
演绎出来的。比如,猫喜欢吃鱼,我家养的阿花是一只猫。阿花喜欢吃鱼。
妈祖托梦给我的。@郭超人
可以看出思考得出的观点,会有对错之分,因为思考的过程和利益着眼点不一样可能会得出偏差和谬误的观点。因为思考的过程是有可能出现偏见,误差和谬误的。比如对30岁不结婚的女性有偏见,拍脑袋拍出来的观点就是BS。比如,用归纳法进行总结的时候,样本的片面性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比如,用演绎法进行推理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推理的逻辑谬误。
什么是事实?
事实就是把客观事实说出来的描述。
比如,“1969年7月16日,美国人成功登陆月球”这就是一个事实陈述。
判断是不是事实的一个标准,关键看它是不是具有客观性,不会因为你的立场,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不具备客观性的东西,不能算事实。
事实的特征是什么?
事实本身没有“对错”没有“好坏”
事实陈述就是把“事实”说出来。而事实本身不存在所谓的对错与好坏。所以,如果你去评价某个事实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
事实陈述有真假
虽然事实没有对错与好坏的概念。但是事实陈述有真假的概念。这个比较容易理解。符合客观事实的,就是真,不符合的就是假。
什么是事实的客观性,可验证性?
这里的可验证性指的是证实或者证伪。这里就比较麻烦了,也是各种骗子的机会所在。因为有的事实很容易验证,有的事实可以验证,有的事实描述几乎不可验证,或者在短期内无法验证。
容易验证的事实描述:
比如登月这事实描述,几十年来就一直有一帮人质疑登月是不是假的。然而这种科学事实,比较很容易判断:阿波罗登月计划有非常连续的项目迭代与演进,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而且有大量的实物,很容易证明阿波罗登月就是事实。
难以验证的事实描述:
然而更多的社科领域中,真与假,黑与白可就没有那么明确了。比如身价千亿的李老板投入巨资打造新能源汽车。
这个陈述是关于事实的描述,但是很难验证,比如这个老板是不是真的有千亿?他是否真正投入了巨资?他投入的资金是不是要去做新能源汽车?
如果我想把这个李老板,换成贾老板,你就会心领神会。
几乎不可验证的事实描述:
比特币是一种设计成中心化的虚拟货币。
这种对于事实的描述,你怎么验证真正的去中心化?说到最后就是一种信仰。
由于事实的描述中的事实本身并不是总是可以去验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关于事实的可信度问题。
要判断一个事实是不是可信的事实,办法之一就是实证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对科学事实是最常见的验证方式。有人发表了论文,我按照他的方法和条件,把实验复现了,那么关于这个实验的事实描述可信度是很高的。
但是有些事实描述是无法去亲自验证的。比如经常有新闻说,某地发现抗日老兵,陈述他抗战时在一场伏击战中一个人杀了10个鬼子。这就麻烦了,你无法穿越回去,那你只能用其他证据来评估其可信度。
这些证据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第一手资料,一种是非第一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
比如果他有当时在战场上缴获的指挥刀,有日军的证件。老人自己的回忆录,日记。或者是他战友对于这场战斗的回忆,照片,以及对战斗过程的描述。或者是日军对于这场战斗的描述都是可信度比较高的第一手资料。
非第一手资料:
非第一手资料,指的是非事件当事人,相关人的直接证据。比如是来自于隔壁县的老战士的回忆,听说,大概,有这么一回事。或者村东头的老阿婆,也说当时有人打死了10个鬼子。也就是大多数说的那种道听途说。
无论在历史领域还是在其他社科领域,非第一手资料的采信一直是个难题。
非第一手资料并不是完全不可信,这要取决于,这个非第一手资料的来源,比如是当时指挥这场战斗的团长女儿的回忆录肯定要比当时在村东头的老大妈的的说法要可信的多。
如果利用区分事实和观点看到本质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我前面出的几个小测验,很容易找到各种破绽:
Amanda的判断全是观点,没有任何第一手或者可信非第一手的证据来支撑她的观点。她试图用她的身份来影响你的判断。
“马云”说的是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马云说的。这个观点没有任何事实证据来支撑他的结论。而且这个也是典型的借用身份影响你的判断。
1,2 这种利用特殊身份影响你判断的事情在中国特别特别常见。
比如以前有“一句顶一万句”“两个凡是”。再比如大量的名人名言,伪名人名言,大量的鸡汤,大量的跨行专家言论。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非常混乱。
形成一个非常坏的结果,比如凡是马云说的都是商业真理。在一个桌子上,似乎最有权或者最有钱的那个人说的永远是真理。
3. 这种是最常见假新闻的套路。没有任何真正可以验证的fact的新闻。你可以仔细分析一下这是转了几手的信息。没有任何具体的时间,人物,事情,经过等等。新闻要素一个都没有。
任何一个严谨的新闻都应该有这5个W一个H。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先看看这5个W一个H。否则就是垃圾信息。
4. 第4就难了很多。这是属于有思考的观点中演绎归谬的典型。这是一道真实的GRE考题。我就不展开了。
结语
媒体,新闻的基本素养是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专业的媒体记者会严格区分facts和opinion。在陈述新闻的时候,一般都会严格做到facts就是facts。
比如即使你再不喜欢,当你该报道美军撤出叙利亚北部的时候,就该陈述facts。
你再不满意,你可以发表编辑部社论。把观点和facts分的清清楚楚。
像美国这样的朋友
然而这种将facts和opinion分得开开的媒体现在越来越少了。大多数的媒体出于种种利益,往往混淆这些界限,煽动各方的情绪,谋取利益。
而自媒体就不要说了,大量的自媒体从业人员,没有任何新闻的素养和道德,怎么惊悚怎么写。怎么挑拨,怎么写。怎么标题党,怎么写。
然而那种满是opinion,没有facts的文章,最终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不追求facts,只追求立场的潮流。Twitter 的字数限制,微博的字数限制进一步放大了,只追求opinion,不追求facts的氛围。所以通常twitter和微博都是各种谣言的源头。
根据人的本能来讲,绝大多数人不喜欢看性冷淡的facts文章,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爽文,都喜欢看给自己打鸡血的那种观点鲜明,煽动性极强的文章。
最后,感谢你能坚持看到这里。希望,读者能够熟练判断事实和观点,在大风大浪中闲庭信步,当好一个逍遥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西雅图雷尼尔。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