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宝帅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2021年,上市公司起诉“前掌门”还钱,“前掌门杀了个回马枪”,可谓资本市场两件奇葩事件。
无巧不成书的是,这两件如同影视剧一样的事件,戏剧性地发生在同一个大老板身上,这就是刘悉承。
刘悉承1962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后的8年中,先在第三军医大学做了两年助教,随后又做了6年的讲师和副研究员。
1995年,刘悉承离开了熟悉的校园环境,弃教从商,担任重庆赛诺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自此,开启了他的资本运作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下海经商”最热闹的时候,弃教从商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马云、俞敏洪等后来的成功者,都是那个年代的“鸭先知”。
跟很多下海的人一样,刘悉承也选择了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医药行业作为起点。毕竟,这位医药专业出身的科班生和研究员,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不至于看走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既是下海的疯狂年代,也是资本市场萌芽开始的年代。中国的两家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股权分置改革随之而来……敢于吃螃蟹的先行者“伺机而动”。
这其中就包括刘悉承。在下海之后的几年中,他除了常规地做好企业的主营业务之外,对于资本市场的学习和观察也一直在进行。
6年后的2001年,刘悉承在深圳成立了南方同正投资有限公司,这家在之后专门用来运作资本、控股上市公司的公司,已然缓缓出场。
01
“吸血”海南海药
南方同正成立四年后,在万事俱备之时,刘悉承的首秀正式开始,而成就其个人的,便是当时中国医药(600056)百强企业——海南海药(000566)。
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65年,前身为海口市制药厂。1992年改制为股份公司,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要围绕大健康布局,涵盖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细胞免疫、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及医疗服务等领域,目前以药品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
2005年11月12日,海南海药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完毕。此次改革后,南方同正获得3976.26万限售股股份,成为海南海药最大的股东,刘悉承得以正式入主。
然而,他的医药背景却并没有给海南海药的业绩带来什么起色。《正经社》分析师整理2005年-2020年的财务数据发现,海南海药的业绩一直表现低迷,最近两年的净利润还出现了连续亏损,且是亏损额逐渐增大。
营收 (亿) | 利润总额 (亿) | 净利润 (亿) | 扣非净利润 (亿) | |
2005年 | 2.1 | 0.3 | 0.2 | 0.2 |
2006年 | 2.2 | 0.3 | 0.3 | 0.2 |
2007年 | 2.4 | -0.3 | -0.3 | 0.1 |
2008年 | 3.9 | 0.6 | 0.5 | 0.3 |
2009年 | 5.2 | 0.9 | 0.7 | 0.4 |
2010年 | 6.1 | 0.5 | 0.4 | 0.4 |
2011年 | 7.2 | 1.2 | 1.1 | 0.5 |
2012年 | 9.5 | 0.9 | 0.8 | 0.6 |
2013年 | 10.5 | 1.3 | 1.0 | 0.4 |
2014年 | 13.9 | 2.1 | 1.7 | 1.2 |
2015年 | 16.8 | 2.4 | 2.0 | 1.5 |
2016年 | 15.4 | 2.0 | 1.6 | 1.1 |
2017年 | 18.3 | 1.1 | 0.8 | -0.2 |
2018年 | 24.7 | 1.4 | 1.0 | 0.0 |
2019年 | 24.5 | -1.2 | -2.0 | -6.3 |
2020年 | 22.0 | -7.1 | -6.6 | -8.5 |
自2019年开始,海南海药出现了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亏损,此后便出现了净利双降且持续亏损的态势。从表中数据可见,2019年至2020年,海南海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45亿元、22.00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07%、10.02%;净利润为-1.95亿元、-6.55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90.26%、236.28%。
在南方同正入主海南海药的15年时间里,刘悉承非但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什么实质性提升,还出现了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更改募集资金用途和信息披露违规等状况。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根据海南证监局的处罚文件,2014年-2017年间,海南海药的高管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借款、投资等方式,不断向南方同正及刘悉承的其他关联公司提供资金,且有些资金并没有对外进行披露。
2020年年报显示,海南海药其他应收款余额为10.23亿元,其中归类为往来款的金额为9.75亿元,南方同正、赛诺生物、重庆金赛分别有4.46亿元、3.58亿元、1.16亿元,均计提了不同额度的坏账准备。
在一系列违规事件通报之后,2020年3月,海南海药完成了控制权变更,成为央企控股企业。但即便变身央企,在行业政策也一路向好的情况下,也仍旧挡不住净利润的一再下滑。
2021年上半年,海南海药营收为10.30亿元,同比下降4.07%;归股净利润为-3.77亿元,同比下降807.89%;扣非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下降101.24%。
2021年9月,海南海药发布公告称,此前购买的“新华信托华晟系列-华穗19号单一资金信托”无法收回。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踩雷”。
紧接着,11月3日,海南海药公告,将新华信托、重庆金赛药业、南方同正、重庆赛诺生物、重庆永通和刘悉承等告上法庭,求偿2019年12月认购华穗19号信托2亿元本金和利息合计约2.2亿元。
其实,深挖这笔信托资金的流向不难发现,资金最终是为了实现海南海药对重庆金赛的贷款而做的通道。显然,刘悉承在海南海药“施展拳脚”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02
戏剧化进出失先机
同样的运作团队,刘悉承对万里股份(600847)的用心似乎比海南海药更多一点。
2004年,也就是刘悉承入主海南海药的前一年,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万里股份。
万里股份成立于1943年,1956年开始研制铅酸蓄电池。1992年,公司率先实行股份制改造,并于1994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原本,万里股份是重庆的老牌国资股,大股东为重庆机电控股,2004年11月,原大股东将2600万股转让给刘悉承旗下的南方同正,成本为1元1股。
自此,刘悉承成为了万里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但是,与海南海药一样,他并没有带来新的改变,萎靡不振的万里股份常年处于被ST的边缘。
刘悉承选择的动作,是一方面继续坚持铅酸蓄电池的“老本”,另一方面开始搞新能源锂电池。
2007年,一家名叫特瑞电池的公司正式成立,主要专注于环保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特瑞电池的背后,是当时的海南海药和万里股份的大股东——南方同正,实控人正是刘悉承,合计持有特瑞电池54.42%的股份。
经过十年的发展和超过30亿元的投入,2017年,特瑞电池的“十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总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年,产品涵盖磷酸铁锂电池材料、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等诸多品类。
同年,万里股份参股特瑞电池,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眼看着刘悉承在电池行业的布局恰到好处,未来可能会吃到新能源的发展红利,然而,房天下突然要买壳上市,让故事更加戏剧化。
其实,早在2017年,刘悉承就曾经与搜房网(房天下的前身)计划借壳重组,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一年后的2018年,房天下的莫天全再度与刘悉承“联姻”,购买了南方同正持有的万里股份股票,一举成为万里股份的“新掌门”。
在《股份转让协议》中,南方同正和刘悉承对涉及万里股份的相关事项作出了两项承诺:一是业绩补亏损,即,刘悉承承诺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业绩承诺期内,确保万里股份现有铅酸蓄电池业务持续盈利。二是资产置出承诺。即南方同正应在股份转让完成后三年内,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使万里股份将现有铅酸蓄电池业务相关的所有资产按照不低于 6.8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南方同正或其指定主体。
在莫天全入主之后,市场预期房天下可能给万里股份注入互联网和大数据资产,实现万里股份的华丽转身。然而,莫天全入主3年多的时间里,万里股份仍然在“吃老本”,靠着铅酸蓄电池业务过活。同时,由于特瑞电池前期的盈亏不稳定,为了降低亏损,万里股份退出了特瑞电池。
时间如白驹过隙,刘悉承曾经的承诺事项转眼间就到期了。然而,业绩补亏损和资产置出的承诺都没有完成。为此,南方同正、刘悉承与房天下签署《股份转让补充协议》,将资产置出的承诺期限延期至2022年2月9日。
半年时间转瞬即逝,在找不到合适接盘方的情况下,刘悉承不得不亲自接手。在本身还欠业绩补偿款的同时,只好拿特瑞电池来应急了。毕竟,过去的2021年,锂电池已经成为“香饽饽”,成为东山再起的依靠。
03
万里股份转型艰难
目前来看,只要监管部门同意,刘悉承重掌“万里股份”没有任何障碍。但是,万里股份是否会因此实现盼望已久的转型呢?
对于刘悉承的回归,资本市场的回答是“先扬后抑”——涨停两天,接着连跌一周。锂电池已经成为市场的追捧,刘悉承带着特瑞电池回归,无疑是重大利好。但是细细想来又不免让人担心,资本运作出身的刘悉承,恐怕难以担此重任。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万里股份的转型依旧很难。这一点,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来分析。
天时不再。虽然2021年新能源赛道被资本热炒,锂电池作为储能技术的最佳选择之一,相关公司的股价也被“炒上了天”,但是风口过后,市场和企业也逐渐回归理性,想要依靠高估值来实现资本运作已经不太容易。
地利难当。锂电池的成功需要持续的技术研发和资本投入,就特瑞电池而言,其技术能否实现突破,是否能够逆转赢得市场欢迎,目前来说仍然是未知数。从公开信息看,特瑞电池的技术并不占优势。
人和缺失。对于锂电池类科技企业来说,团队非常重要,团队中的产业专家和科学家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角色。回看刘悉承的团队,在产业和技术上的积累并没有完全体现,倒是在资本运作上名声在外。因此,很难相信做资本运作的团队能在科技企业中成为中流砥柱。
如此一来,资本大鳄的重新回归,注定已非坦途。【《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添加微信号fxyayaya或后台留言,新文章发布24小时后可进行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经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