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零点,知名水饺品牌“湾仔码头”官方微博账号发布消息称,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已于近日永远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和家庭。
上一次听到臧健和的消息,是央视的一期跟她有关的专题采访。
当时她在节目中就透露过身体状况不佳,心脏已经做了7次手术,还有严重的糖尿病缠身,平时就连活动范围也被病情所限制。
但看着屏幕上始终一脸笑意,说话爽朗有力的她,你很难感觉到病痛对她的影响,就算不认识她的人见了也得说一句,山东姑娘就是精神。
没想到再听到她的消息,已经是告别的时候。
1永远的“臧姑娘”
臧健和的童年过得并不轻松。
1945年,她出生在山东日照五莲县许孟镇仁里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家,留她和妹妹跟着母亲过活。
14岁那年,因为日照大旱,母女三人一路流浪乞讨到了青岛,只有母亲给人缝补衣服的一点微薄收入。15岁臧建和就到青岛一家医院做护工,没日没夜地工作,撑起了这个3口之家。
22岁那年,臧健和在这家医院里认识了一位从泰国来的华侨医生,两人很快结婚,24岁时,她生下大女儿蓓蓓,28岁时,小女儿蓬蓬也来到人世。
没想到,1976年,丈夫的父亲病逝,因为两人没有同时拿到批准,作为长子的丈夫先行返回泰国,她三年后才带着女儿赶过去,却发现丈夫早已在母亲的安排下结婚生子,有了儿子。
当时泰国实行“一夫多妻”制,臧健和的丈夫家庭情况并不差,算的上是个富翁。
但臧健和断然拒绝了“两女共侍一夫”的提议,决定带着两个女儿离开。她跟所有人说“我母亲可以养活我和我妹妹,我也能一个人照顾两个女儿,抚养她们长大,培养她们上学”。
臧健和身上还剩500块钱,她又不懂粤语和英语,只能去做卖力气的工作。她打的第一份工是在酒楼,洗碗、洗毛巾、洗厕所。为了多挣点寄回老家给母亲,还要培养两个女儿读书,臧健和又接了个看护老人,和擦洗公交大巴的工作,一天要做三份工。
虽然辛苦,但臧健和却很安心。没想到,一次在酒楼打扫卫生时她被个小伙子撞到,摔伤了腰,去医院检查时,又被医生通知有很严重的糖尿病。
连体力活都干不了了,这下怎么办呢?
一个在酒楼认识的姑娘替她鼓劲,臧姑娘,你的水饺包的那么好,卖水饺也能过日子啊!
受伤13天后,33岁的臧建和带着年仅4岁和8岁的女儿在湾仔码头推着木制小车卖起了饺子。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工作将近20个小时,这一卖,就是40多年。
更多的人称她为“臧姑娘”,更是在表达对她特别的尊敬,以及多年艰苦创业的钦佩。
2一个女人的创业传奇
当初,正是靠着这种不断改进的精神,她很快改良出了适合香港人口味的饺子,饺子摊经常里三层外三层。
臧健和包水饺的速度非常快,手像飞一样,一个钟头最多能包1200个,凭着这份本事,她成了湾仔码头的“水饺皇后”。
摆了三年小摊后,一个做珠宝生意的亲戚带着她的饺子去了香港大丸百货老板组织的聚会,没想到,饺子大受好评,大丸百货老板一向挑食的女儿连吃了20多个饺子。
精明的日本商人联系臧建和,想给她出资建厂,贴上大丸的商标,被她拒绝了。想在她的饺子包装上留下大丸的联系电话和地址,同样被她拒绝了。
这可以说是个人人想要的翻身机会,但臧健和面对诱惑却极为冷静,“他们想要我的技术,一旦我教会了他们,那随时可能被踢出来,小摊也摆不成了”。
最终,大丸百货的老板同意了臧健和的要求,出资建厂还不署名。臧健和在香港街巷租下了一个门脸房,作为湾仔码头水饺的加工间,直接运送到超市的水饺专柜。
开张的第一个月,销售额就高达100万港元。
1997年,美国最大急冻食品生产商品食乐拿下了“湾仔码头”70%的股权,这家诞生于湾仔码头的无牌小摊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1年,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收购品食乐,获得了湾仔码头的控股权。
今年春节期间,湾仔码头联合故宫还有SNH48少女组合打造的新春短视频也是让人耳目一新,40多年的老品牌却精准get到了年轻人的萌点。
3臧健和这代人身上,印证了艰苦打拼的香港精神
1977年,臧健和辗转到香港的时候,内地早已掀起一股“逃港风”,有数万人铤而走险,偷渡香港。在广东,邓小平面对持续已久的“逃港潮”,说了一句“不能怪人家跑”。
当时有童谣中唱,“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彼时,反应草根阶层逆境自强的励志电视剧《狮子山下》在香港已经播出4年。这个200多集,在香港演绎了21年的系列电视剧,记录了70-90年代香港的社会面貌。
从此,狮子山成为香港的精神高地,鼓舞着几代香港人奋斗。
臧健和和那时无数逃往香港的内地人一样,感受着狮子山精神的洗礼,感受着香港的70年代。
70年代正是香港经济腾飞的时候,那时的香港急缺劳动力,只要肯干,总能挣到钱。
不光臧健和奋斗终成传奇,上世纪末,香港近半富豪是逃港者。
据《环球人物》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中,有40多人是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包括金利来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曾宪梓。
曾宪梓1968年从泰国到香港,带着妻子和母亲从手工做领带开始。十年拼搏,“金利来领带”人尽皆知,曾宪梓身家过亿。
曾宪梓曾言,“我去香港50余年。我还没有到过夜总会,没有到过歌厅,没有到过卡拉ok;我不喝酒、不赌博、不抽烟,我什么都没有学会。因为我有誓言我要终生回报祖国。我靠什么回报祖国,靠我的双手、我的智慧、我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创造财富。”
确实,40年间,曾宪梓捐款总额达12亿港元。臧健和刚在香港落脚的那几年,曾宪梓已经创业初成,给内地母校捐了30万港元。
香港“发明大王”黄金富也是60年代到香港谋生。勤奋刻苦又酷爱研究,他很快建立自己的电讯王国,被誉为“香港爱迪生”。2006年,他还曾和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对上,意图收购李泽楷的电讯盈科(0008.HK)。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地人到香港后,成为开拓者,也带动了香港文化的发展。
从内蒙古一路跑到香港的倪匡发现在香港写小说也能养活自己;喜欢戏剧的广州知青在香港被发掘,转行成了香港“金牌编剧”。
历史就像一个圈。
60年代到香港的还有一个忍饥挨饿的广西人谭伯先。
他为了温饱到了香港,参加了歌唱大赛,成了“乐坛教父”罗文,唱了电视剧《狮子山下》的主题曲《狮子山下》,成就了香港“市歌”。这种精神又鼓舞了臧健和一代的奋斗者。
后来施政者用这首歌的歌词,“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呼吁香港人二次创业。
曾有逃港亲历者说,“(那些专家)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用血,用眼泪创造出来的!”
时代成就了一批人,一批人造就了一个时代。
臧健和的去世,不由让人再回想起那激荡的香江时代——草根阶层的努力、挣扎及顽强不息。
在71岁高龄,身患多种疾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臧健和仍然坚持每周在湾仔的家中研究水饺新配方。
逝者已逝,但是留下的精神不息,藏姑娘,走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街(000402)侦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