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债券评级成绩单出炉 负面评级增长2成

2021-03-12 07:52:37 21世纪经济报道 

去年永煤事件好似“蝴蝶的翅膀”,牵动市场神经,不但债券市场出现大幅调整,评级机构也连吃黄牌。

3月1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对2020年四季度及全年度债券市场13家评级机构的市场表现、业务发展及自律动态、合规情况进行总结。整体来看,去年13家评级机构共对286家发行人做出评级调整动作,其中,负面调整数量有103家,同比增幅超过两成。通报显示,去年共新增23家违约债券发行人,其中中诚信国际所评违约企业数量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金诚、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给出部分评级与债券违约率发生倒挂。从机构间对比来看,各评级机构所评同一级别的违约率分化较大,其中大公国际、东方金诚所评AA+级违约率分别为1.31%和1.03%,东方金诚所评AAA级违约率为1.96%,显著高于其他机构。

中诚信国际所评违约企业最多

证券业协会的通报显示,2020年度新增23家违约发行人。其中,中诚信国际所评违约企业有7家,数量最多;联合评级和大公国际分别有5家和4家,东方金诚、联合资信和中证鹏元各3家,上海新世纪1家。

从各信用级别企业的1年期违约率来看,多数评级机构所给级别与债券违约率呈反向关系,但东方金诚所评AA级与AA+和AAA级、大公国际所评AA级与AA+级、中诚信国际所评AA级与AAA级违约率发生倒挂。

去年12月1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评级机构东方金诚原总经理金永授、东方金诚江苏分公司原总经理崔润海凭借手握的金融资源和职务便利,损公肥私搞利益输送的细节。“量钱评级”、“熟客作案”、“人多面广”等评级寻租花样较为清晰的曝光于公众面前。

国内信用评级行业起步晚,存在评审委员会独立性不强、未实行非控制性股权结构、重业绩轻管理等短板,有的评级机构甚至还存在“个别人说了算”的问题。

“评级机构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在意料之内。一方面,企业需要评级机构给出一个优质的评级才能进行融资,或者低成本的融资;另一方面评级机构也需要发行人的生意,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身份,自然会让行为变形。”华南一家做药妆生产的企业主林东(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东认为,有时候AA+和AA的标准差不多,没有严格的界限,松松手就是AA+,手紧一点又可以落到AA,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两者的融资成本就可能差0.25%到0.5%之间,发一个亿的债券,相当于有25万到50万的成本差距,如果规模更大,差距会更高,因此企业都愿意争取更高的评级,这自然就产生了灰色地带。

克而瑞证券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孙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内评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不公正的情况,但是对于机构来说,不管是发行还是交易,都需要对债券有评级,“虽然多数时候,国内的评级只是一个参考,但是没有也是万万不行的。”

评级机构马太效应明显

2020年,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14119只,同比增加47.67%,出具评级报告的债项共15473只。

从全年承揽债券产品数量来看,马太效应明显,中诚信国际的业务量占比在30%以上,位居第一,上海新世纪、联合资信和东方金诚业务量占比在10%-20%之间,大公国际、中证鹏元和联合评级业务量占比在5%-10%之间,其余各家评级机构业务量占比均不足1%。

去年四季度,交易商协会对东方金诚、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进行现场调查,抽查部分项目档案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协会表示,从四季度的日常自律管理和现场调查来看,评级机构在合规监督审查、评级质量控制、内控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未按照自律规则开展调查访谈、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合规监督审查不到位。比如,中诚信国际未按相关自律规则对个别受评对象开展实地调查访谈;对受评对象异常情况,未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调查核验,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相关信息。

二是评级质量管控不严,检验及反馈机制薄弱,评级业务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比如,东方金诚个别项目的评级模型缺乏自洽性;中诚信国际不定期跟踪评级的启动标准不明确。

拉曼资产信评总监张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根本上看,评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收费过低、连续十多年未发生变化,进一步导致从业人员薪资明显低于同类型其他机构,是此类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提高评级行业整体利润率和收费,或能化解道德风险。

评级“生意”的竞争到底激烈到何种程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去年有超过1500家主体更换评级机构,这个数字是过去12年(2008年至2019年)的总和的三倍多。

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勇在其2021年信用风险年会上曾指出,中国评级行业虽然有30年历史,但真正服务资本市场才15年,而且真正违约的时间也才6年,数据和时间的积累都远远不够,违约和风险释放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评级发展难度很大。

李勇认为,要客观看待评级机构的工作。“大家看到的是市场上都是高级别发行人,但每年有几千家低级别的、甚至风险很大的发行人被拒之门外,只是没有机会被外界看到,中国高收益市场还不成熟。从这个角度来说,评级机构实际上做了大量筛查工作。”

李勇表示,目前市场化评级机构大概1500名分析师、230名研究员,每年出具23000份评级报告和3700份研究报告,完成对5000个发行人1万多只债券的日常跟踪,评级机构实际上做了大量的筛查工作。

(作者:叶麦穗 编辑:马春园)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