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叶子
[ 目前张江不仅集聚了一大批基础研究的平台,也集聚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加盟,以及本土研发的快速发展,现在张江也初步形成了一种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
10月11日,阿斯利康宣布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启用;14日下午,默克上海创新基地在上海张江投入运营。
除了上述跨国药企,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自11日开幕以来,还揭牌了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筹),发布了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伙伴、生物医药“明日之星”榜单、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等一系列成果。
“十四五”期间,上海对生物医药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至1.2万亿。有着人力、产业、资金等要素集聚的上海,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从最早的跨国药企集聚,再到如今诞生一批本土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作为最早一批来浦东张江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陈凯先院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从历史眼光来看,我国药物研究走过了两个阶段,正在向第三个阶段——原始创新阶段进军,也就是不但要有新药,还要有自己原创的药,所谓First-in-class的药。而上海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目前就需要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他说,上海5月份发布了《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有两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上海未来要做的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全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在陈凯先看来,当前上海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布局平稳、创新能力强、人才集聚、临床资源丰富,并且优势企业快速崛起,国际化特征明显,应急反应能力比较强。
“现在上海可以说是万事俱备的一个状态。”他称,过去上海生物医药在产业落地上可能还不够,但是这一块其实是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而上海现在也开始重视产业落地,5月公布的意见也特别提到了“张江研发+上海制造”。
他还表示,生物医药是高科技行业,并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一幢楼、一个小小的厂房可能就能产出很多亿。“因此,上海提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预计未来几年上海不光是研发会快速进步,产业也会随之跟上。有了这些思想,就需要进一步创造客观有利条件,除了人才、土地这些,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金融资本、监管机制、审批机制等的优化,这些也都在5月份的意见中提到了。”
在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除了被频频提起的原创能力,产业生态也是各位与会嘉宾提到的高频词。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医药生态圈值得关注。“在张江,最初那些跨国药企来中国,主要是吸收我们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等。发展到现阶段,这些跨国药企都开始打开空间共享平台,全球大型企业走到了一个新的创新阶段。”
就在14日下午,默克首个全球联合创新协作平台——默克上海创新基地在上海张江投入运营。
默克中国总裁安高博(Allan Gabor)表示,对默克而言,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更是充满机遇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上海创新基地的开幕是默克“根植中国,服务中国”本地化发展战略的又一里程碑。
安高博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和张江集团共建的默克上海创新基地作为赋能科技创新初创企业的平台,也能让默克和初创企业一同成长。“有的时候创业者并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是他们会告诉我们他们想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感受到他们这种激情,以及敢想敢做的精神,我们在倾听他们的过程中也能受到启发。”
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张江不仅集聚了一大批基础研究的平台,也集聚了一大批高等院校。同时,随着跨国公司的加盟,以及本土研发的快速发展,现在张江也初步形成了一种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达1400多亿元,总产业规模达6000多亿元。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未来在生物医药产业,上海还将在三个方面发力,分别是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前沿领域的布局、加强创新成果转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