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11/28 21:35)李雷:不希望社会妖魔化化石能源,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三个环节实现减碳目标
- (11/28 20:31)廖天舒:碳达峰也许会使能源和产业的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11/28 20:31)薛澜:人工智能发展要让创新驱动和敏捷治理并驾齐驱
- (11/28 20:18)彭文生:碳中和的关键是发挥市场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 (11/28 18:50)李俊峰:能源转型过程中应倡导先立后破
- (11/28 18:50)徐立:能否突破认知边界是人工智能行业变革的关键
- (11/28 18:50)康世昌:过去50年中国有15%的冰川消失
- (11/28 17:38)吴尊友:控制疫情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 (11/28 17:36)童庆禧:航天对地观测是国之重器
- (11/28 17:00)董云裳: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
- (11/28 16:26)朱民:老龄化对宏观、产业、民生带来三维冲击
- (11/28 16:24)陈清泉:智能化发展要做到人文世界、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融合
- (11/28 16:24)朱云来:增长挑战下的政策应对与共同富裕路径
- (11/28 16:24)宋继强:穿越技术周期需要更多的技术探索和产业之间的合作
- (11/28 14:47)朱海斌: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更多代表中国对未来新发展理念的实施
- (11/28 14:46)李稻葵:要警惕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
- (11/28 14:43)章百家:构建以合作为主导的中美关系
- (11/28 14:42)Steven Barnett: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率近60%,低收入国家仅4%
- (11/28 14:41)陈劲:大学科技定位要精准,才能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源泉
- (11/28 14:41)蔡昉:消除“996”等现象是“三赢”
- (11/27 21:54)孙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到拐点 会慢慢复苏
- (11/27 21:53)陈学东:未来15年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期
- (11/27 20:11)竺稼:全球供应链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
- (11/27 20:08)刘俏:碳中和投资至2050年或可高达255万亿元
- (11/27 19:57)陈吉红:智能制造设备涉及工业信息安全 需互联互通
- (11/27 19:56)朱森第:数字化转型是锤炼产业链强韧性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 (11/27 18:39)大咖共议全球经济:新的新常态或将出现 需警惕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
- (11/27 17:32)任泽平:建议通过定向降准等,加大对新基建领域支持
- (11/27 16:45)许善达:机器在逐渐替代人力,未来要花精力研究增加普通就业岗位
- (11/27 16:38)黄益平:如果世界经济都开始复苏,中国出口速度可能会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