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将持续修复圆明园出土的文物。当我们看到照片中铺满地的瓷器碎片时,就能够意识到这无疑是个浩大的工程,毕竟这可比拼图难多了。
按圆明园相关负责人的说法,以前,圆明园的文物都在向外流失,“一直是做减法”,而无论是流散文物回收,还是对部分回收文物进行修复保护,无疑是在开始“做加法”。
是的,每当有圆明园的一些文物动态时总会引起较大的关注度,尤其是当流失文物出现在国外的拍卖台上时。我们热切期盼着,这些凝聚着中华儿女厚重情感的文物,能赶紧“回家”。
好消息是,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近年促进了大批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上个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即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返还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集中展出。
1
“回家”文物700余件,很多甚至还没来得及起名字
4月24日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人们怀着急切又期待的心情,等待着“近20年来最大规模返还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的集中展出。
国博很少以这样的形式布展。
在展厅的中心地带,上百件陶罐整齐排列在展柜中,颇为壮观;四周则摆放了透明展柜,造型相似的被摆在一起,进行仓储式展陈。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形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文物多达700余件,很多甚至还没来得及起名字。
14天前,它们结束了12年的漂泊之旅,从意大利返回北京。
而回顾起来,事情的开端,始于2007年的一天。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日常例行巡查中,在当地一个文物市场,意外发现了大量疑似非法流入的中国文物艺术品。
文物持有者无法说出合法来源,于是宪兵队暂扣了这批文物,并马上通知了中国驻意大利使领馆。
“经调查,这批文物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是从中国非法走私出去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京接受采访时说。
之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
2014年,意大利米兰法院通过刑事审判,确认中国政府对该批文物艺术品的所有权。又因持有人上诉,文物返还程序中止,案件转入民事审判程序。
中国国家文物局根据意方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会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积极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门继续开展诉讼活动。
2018年11月,米兰法院终于作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
2019年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跨越8000多公里,回到了故土。
文物之所以能够顺利归国,还得益于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
中意同为《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和《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简称“1995年公约”)缔约国,坚定支持和践行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有专家表示,2006年中意双方签订的《中意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协定》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
已追索回国的仅是九牛一毛
然而,相比流失海外的文物,已追索回国的仅是九牛一毛,还有更多文物等待“回家”。
关强指出,文物回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文物流出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途径解决所有问题。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某些中国人合法带至海外,或某些外国人通过合法的买卖方式购得;二是战争期间的掠夺;三是在文物所在地的非法盗取。后两种,都是在国家和民族不自愿的情况下流失海外的。
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谈到文物追索时说,首先应该弄明白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有着怎样的流失过程,再根据具体情况谈追索、回归、回流的问题,有些可谈,有些则无从谈起。
然而,流失海外的文物,有些几经转手,可能已经在别的国家博物馆藏品目录之中了,或者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而即便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是由私人基金管理的,国家并不能动用行政权力去干涉这些文物归还与否。
“吃下去了再吐出来是很难的,”陈履生感慨,“以博物馆为例,他不想还给你,不告诉你入藏前的流传情况,你就无法知道如何流失以及其中的过程,而这往往是追索的关键证据。也就是说,现在的持有者既有文物又有证据,那么,这官司该如何打呢?”
3
我国成功追索的例子不多
每一次文物追索情况都不相同,方式也不一样。
关强介绍,目前,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主要有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二是由国家与相关组织进行回购;三是民间的捐赠。
关于靠法律手段追索流失文物这个问题,受访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复杂”的字眼:既牵涉到国际法,对国际法的理解和认同、遵守与执行,又牵涉到对文物流失过程和关键证据的把握。
目前,追索流失文物时可利用的国际法主要有: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1970年公约”“1995年公约”以及我国与秘鲁、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签订的双边条约。
“国际公约只对缔约国有效,许多作为文物进口国的欧美国家游离在公约之外,因此我国成功追索的例子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说。
1995年被盗的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的章公祖师像,因为被藏家1996年通过“合法途径”购得,官司打到荷兰,至今文物也没有追回。“根据‘95年公约’,这件宋代文物的回归本不是问题,然而,荷兰政府在1996签署了公约之后,并未获得议会的批准,所以,‘95年公约’对荷兰是无效。”陈履生说。
对于历史久远的流失文物,如圆明园流失文物,由于国际公约无法约束,难以通过公约形式强制追索。
一方面,公约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过50年,清朝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掠夺的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内;另一方面,条约仅在缔约国之间产生约束力,只有当事国加入了公约,才能受其约束,而收藏流失文物较多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均非缔约国。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说,圆明园的海外流失文物大部分都在英、法、美国等海外私人藏家手中。
“有些文物超出了追索的时限,我们只能通过情感呼吁等方式。”关强说。
4
追索,不能头脑一热冲上去
近年来,国家文物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在不断探索新的追索模式。例如,去年成功归国的青铜虎鎣就是1860年圆明园流失的文物。
去年3月,虎鎣被英国肯特郡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国家文物局在得知相关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相关拍卖机构、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方式,推动青铜虎鎣返还工作出现积极转机。
去年4月底,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去年12月11日,虎鎣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专家表示,中国政府的声明,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这是一种对公众的教育和向市场发出的信号”。
“虎鎣的回归不只是简单的捐赠,它包括舆论、外交、专业支撑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关强说,虎鎣回归既反映了我们按照合法的程序推进追索工作,同时,社会力量也对这个结果起到了促成的作用。
不过,文博行业研究人员彭蕾提醒,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有时候我们只能对非法将文物转移到海关行为从道义上谴责,“但如果是追索的话,真不能头脑一热就冲上去。”
“有的民间团体写信给流失文物收藏机构直接要求返还文物,言辞较为激烈,这反而产生了不太好的影响,虽然这种热情本身有利于引起社会对文物追索乃至文物本身的关注。我觉得在每一次文物追索事件中,都应该反复提醒大家,理性追索流失文物。”彭蕾说。
5
回流的不乏平庸藏品和赝品
近年来的“文物回归热”中,许多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是民间资本以竞拍的方式重金赎买的。
《中国美术报》报道,2017年,在目前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海外回流文物已超过30%,利润也占到50%。而在这些回流的艺术品中,虽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的却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赝品。
这引发了王开玺的担忧。在他看来,虽然这可以让文物回归到中国,但存在着隐患。“保护动物组织提出的一个口号是‘没有买卖,便没有伤害’。如果对非法流失的文物采用市场回购的方法,不但是承认了其合法性,而且将鼓励纵容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的文物盗买、盗卖,使文物市场完全失控。”
王开玺认为,通过市场回购流失的文物,这种方式也可能导致文物贩子利用我们的感情,乘机炒作,进行第二次疯狂掠夺。
刘阳同样表示,圆明园学会多次阻止了国外拍卖行拍卖中国流失文物。“但是这样做也有风险,尽管成功使得这些流失文物流拍,但是媒体过多报道等于变相帮其炒作,结果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或许被私下买卖。
王开玺说,应警惕文物贩子将某些具有特殊背景的文物炒作到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格。
圆明园的两个铜兽首,在2009年那次颇引人注目的拍卖中,竟拍出3149万欧元的高价,相当于2.9亿人民币。事实上,当时关于圆明园两个铜兽首是否是“国宝”,仍有争议。
6
国家对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
如今,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通过修改相关法律,进一步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对文物进出境给予更为严格的限制。
“这次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的成功,既增强了我们追索流失文物的信心和决心,也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今后的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彭蕾认为,此外,这件事也释放出国家对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的信号。
一般而言,流失文物的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所有,除了国家或政府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不能成为文物追讨的诉讼主体。
关于对海外流失文物的追讨,王开玺提到,最可行的方式是由国家或政府出面,与相关的国家或政府进行外交协商。“当然,成立追讨文物的相关机构,研究、协调相关的工作,也是刻不容缓的。”
关强同样表示,文物的追索涉及到很多方面,国内要建立一个协同的机制。
从制度层面而言,有专家建议,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签订双边协定,防患于未然。但这可能还无法解决历史久远文物追索的“溯及力”问题,可能需要按“互惠对等”原则作为个案处理。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2月28日,美国将361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移交给中国政府。此前,中美双方于2009年签订双边协定,2014年再度续签。据统计,中美双边协议执行以来,通过海关归还中国的文物达5万件。
据关强介绍,截至2019年1月,我国已与21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7
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接力
在受访专家看来,在追索流失文物的同时,堵住文物流失源头更为迫切。“如何确保把不应该出境的文物,有效地保护在国境线之内,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彭蕾说。
国家文物局已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关强认为,这能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
吕顺认为,文物进出境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为构建文物流通行业体系,回流文物也应该设立信息库,从海关到国内流通市场、博物馆等渠道,包括对捐赠、购买来源等信息加以大数据管理。
南方日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目前我国综合运用执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诉讼、谈判协商等多种方式,成功从英国、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追回50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
2019年1月2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为“回家”不久的虎鎣,策划了一场主题展览。该馆馆长王春法说,虎鎣从流失海外到重回祖国并入藏国博的坎坷历程,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巨变。
每一件流失文物都有一段故事,让它们“回家”,既需要智慧,也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记者】刘长欣 李培 杨逸 见习记者 徐子茗
【策划统筹】伍青 李培 邵一弘
【摄影】刘长欣 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