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出行对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情况看,推广绿色出行,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和人的绿色出行观念。
本报记者 于淼报道
“绿色出行”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易于健康的一种出行方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等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绿色出行水平,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在公众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
1
《行动计划》亮点颇多
此次12部门联合发布《行动计划》,足见政府对绿色出行的重视。据了解,《行动计划》共分为8个部分,提出了21条具体行动措施。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何精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总结道,《行动计划》有三大亮点。首先,明确了《行动计划》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即切实推进绿色出行发展,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出行友好环境、增加绿色出行方式吸引力、增强公众绿色出行意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其次,提出了《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
除此之外,系统提出了《行动计划》的路线图,包括六个方面,即构建完善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城际交通一体化建设,提升现代化客运服务水平,推进实施旅客联程联运,优化城市道路网络配置;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高公交供给能力,提高公交运营速度,改善公众出行体验。
“优化慢行交通系统服务。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加强慢行系统环境治理;推进实施差别化交通需求管理。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加强停车治理,实施精细化交通管理,促进新业态融合发展;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推进绿色车辆规模化应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何精华补充道。

“《行动计划》的亮点是涵盖面更加全面。原来主要强调公交优先,现在用的绿色出行,除了原有的城市公交,还增加了城际之间的大交通,强调铁路出行,并且涵盖了步行、自行车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如果说去年强调优化运输结构更多的是货运的话,那么,这个就是响应的客运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中心主任程世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2
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绿色出行,一头系着公众,一头连着政府。
城市公共交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重大民生工程。“开展绿色出行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对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对于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居民对绿色出行理念的认知、增强居民主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意识等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何精华如是说。
同时,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加强对绿色出行宣传引导,可逐步使绿色出行内化为公众自觉意识、落实为自觉行动、形成日常习惯,推动绿色出行和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的确,提高公众对绿色出行方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尤为重要。公众的认知提高了,绿色出行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在推动绿色出行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和绿色出行理念宣传不够深入等因素影响,居民对绿色出行的认知和主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意识与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其连续性、安全性还有待提升,存在诸如步行和自行车道被机动车侵占,行人路权得不到保障,行人与非机动车混行,路面坑洼破损等问题。”何精华表示。

何精华告诉记者,从当前情况看,推广绿色出行,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和人的绿色出行观念。从基础设施看,要构建可达性高、一体化、高品质、安全舒适的绿色出行系统。在设施建设上,应确保绿色出行优先的“路权”。
“培育人的绿色出行观念,需要普及绿色出行文化。一是开展绿色出行宣传。二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程世东则认为,作为客运版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行动计划》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公众出行,让整个城市居民出行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减少小汽车尾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
“推广此计划,中央政府应当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会更加有效,包括设立引导性的资金、将城市绿色出行水平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等。”程世东补充道。
3
推进新能源车应用
绿色出行需求,不仅是道路,还包括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要求,提升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推进绿色车辆规模化应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这包括实施新增和更新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建设,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资金逐步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环节等。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说,新能源车如电动汽车与充电网络体系就类似“鸡和蛋”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充电设施,电动车的使用效果差,影响购买;如果大规模上充电设施,电动车增量跟不上,又可能存在使用效率低的风险。因此,需要做综合评估,认清短板在哪里,该补贴谁。

他表示,《行动计划》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新能源车的推广,从特殊主体,如公交车企、出租车企等到个人,是个好的路径。公交车行驶路线固定,并有专用停车场,“《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推进城市公交枢纽、停车场、首末站充电设施设备的规划与建设,切合实际,具有较好的市场效益。”王志高说。
那么,应该如何推进新能源车规模化应用呢?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新能源产业由政策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何精华指出,包括财政补贴逐渐退坡,由“普惠”转向“择优”,推进双积分制度,调控新能源汽车占比。重点是做到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双管齐下。燃料消耗量积分可以通过结转、关联企业转让、新能源汽车积分抵扣等方式满足要求,但新能源汽车积分要求只能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或者购买积分满足。2019年度、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
在姜开玉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应用首先要解决续航里程的问题。应加大研发,突破动力电池储能技术、优化新能源汽车的百公里电耗水平(提升三电效率、车身轻量化、降低风阻系数等)、开发优异的纯电开发平台,提升充电速度。
“其次,还要解决充电问题。充电技术的提升,充电场景的多样,充电方式的便捷。最后是新能源汽车二手车残值过低的问题。关键是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没有形成体系。要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构建完整的回收利用体系。”中研普华研究员姜开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北京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北京公交完成了4281辆新能源车的替换工作,总量达7815辆,新能源车辆已占到总运营车辆的24%。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京公交集团全部车辆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