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个产业环境,包括中国人的性格并不很适合这种创新模式,但这个模式在李开复的身上,应该能做成。其他人就不一定,因为他是李开复。”
                                  ——南方日报记者 张俊

  • 李开复: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 李开复与IT行业创业者畅谈创业经
  • 评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能否开花结果

记者档案
JIZHEDANGAN

姓名:
张俊
从业媒体:
南方日报
报道领域:证券和银行
从业年限:5年
所报道事件:唐骏PK李开复:从创新工场看创业可否批量复制
09年记忆最深刻财经事件:
胡舒立团队出走《财经》杂志
25名财经记者向和讯讲述2009 给记者敬酒()杯

2009 年 9月4日,谷歌全球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当日,李开复离职的消息和他的致媒体公开信占据了各大网络媒体的头条。9月7日,李开复宣布,在北京创办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天使投资“创新工场”。 第一天,创新工场就收到了7000封简历,他和李开复本人一样,成了一枚“明星”。于是我们找到了《南方日报》的资深记者张俊,希望从这位亲自采访过李开复的人口中,去探寻一个真实的李开复。

采访进行的异常顺利

“我们要做一个财富案例,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就被我们选中了,我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过了两个小时,他让他的助手给我回电话,我们就敲定了这个事情。后来就约了第二天的采访时间。”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张俊描述到。这次采访并非炒作性采访,而是从创新工场本身,来探讨这种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我们去探讨这种创业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包括业内其他人的看法。不管这个事情到底引起什么争议或者结果怎样,我们只是从一个商业案例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所以李开复才乐意来解答。” 于是,张俊和其同事一起做出的《唐骏PK李开复:从创新工场看创业可否批量复制》最终出炉了。

张俊认为,李开复答应了这次专访,是因为他认可《南方日报》的媒体形象。同时,张俊等人是以理性的态度,不是恶炒名人效应,包括专访提纲也纯粹从风投行业发展来谈的。

实上,除了张俊所做专访的出发点吸引李开复之外,他和李开复还有那么一个“前传”。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在官司期间的2005年8月,李开复3个星期做了20多场巡回演讲,每天两到三场讲座。此时,张俊也刚刚由一名大学生成了一名记者。他们就在这个时候,相遇了。

那时候张俊刚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记者,入职没多久,就赶上了李开复来做演讲。“那是在从华中科技大学去武大的路上,我们乘坐了同一辆车。李开复正在由一个演讲地点赶往下一个地点,途中大概有半个小时的空闲,车上就我一个记者,所以我们聊的很愉快。”[详细]

来龙去脉LAILONGQUMAI

起因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离职创业
9月4日,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正式辞职。8月5日曾提交离职申请,并拒绝了谷歌向其续约的邀请。据可靠消息称李开复今后可能自主创业。[详细]
进程
柳传志郭台铭投资捧场
创新工场与谷歌中国的办公楼相临,李开复职业生涯第二阶段也将在这里启动。这家刚步入创业期的小公司捧场的都是业界大佬: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陈士骏、刘宇环。但是,李开复做的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天使投资+猎头+创业教练。 [详细]
展望
创新工场看好移动互联网
很多人都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饱和,像前几年那种火热的情景已经不可能复制。但是李开复觉得,互联网的革命才刚刚开始。两年之内或看到两个巨大改变: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手机上网会提供一个处处可用的价值平台;另一个是电子商务,B2C在中国还根本没有开始。 [详细]
李开复升级创业理念
李开复在微软、谷歌任职多年后终于开始个人创业,“打工皇帝”的转身,不仅使其个人品牌价值再度升华,创新工场也填补了中国“天使投资”的空白。对投资行业、科技行业而言,都是一次探索与尝试。为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鼓励年轻人成长,李开复放弃了谷歌的巨额年薪和股票期权,创办创新工场。 [详细]

李开复的助手强调,目前创新工场刚建成不久,媒体的关注给了他们太大压力,希望能做出成绩后再来汇报。 [详细]

2009财经风云事件
  制作团队:马明超 朱雅娜 陈婧             王磊 董文 赵黎

其他策划QITACEHUA

创业板开板 疯狂的28只股
迪士尼落户上海 股市楼市齐骚动
通用申请破产 40天浴火重生
甲流肆虐 防控之战任重道远
成品油定价改革 涨跌雾里看花
媒体联盟MEITILIAN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