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金   微博   新闻   个人门户  search2

2015/03/18 第 032 期
冯俏彬财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基础

本期嘉宾033期2015年03月18日

冯俏彬

冯俏彬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财政部科研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2006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2007年获第三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从事公共财政、政府预算和应急财政方面的研究。

主持人

苏东:和讯专栏作者,财经作家,媒体人,已出版 《了不起的中国人》、《房地产真相》两本著作。

税制改革排除对生产经营活动干扰

去年以来营改增方面有很多进步,中央也出台了一些减轻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方面税费负担的措施,都有减税的效果。

我国税费名目还是有点繁多

如果把费、基金,和其它一些政府收入与税收加起来,它和GDP的比例我们叫做广义的宏观税负,以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看,税负水平达到了36%。

财税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基础

好的财税体制,就相当于管住了政府,在我们这样一个长期以来政府居于无可置疑核心地位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各项改革的基础。

Q

和讯网

现在有一些专家认为,降息后的活水根本流不到实体经济当中,而且经过一系列宽松的政策以后,中国经济似乎有了“抗药性”,刺激政策显得很乏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

冯俏彬

首先,所谓的活水不能流到实体里面去,我觉得是有一点点误区。对这个东西的理解,分几个面去看。第一,实际上所有的资金,或者说所有的实体,看你怎么去理解,比如说大家习以为常地就会说房地产是不是实体,特别是前一段大家都在提,整个的资金都到地产里去,没到实体里面去,实际上很明显这个看法是错的,地产本身也是一个实体,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大家可能关注比较多的实体,我们过去的传统产业,因为我们都清楚,实际上拿不到钱的人,才会说我们这缺钱或者干嘛,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另外一块,比如新的行业,我们看PE基金,看这些新兴行业,实际上他们拿到钱的速度,可融的程度是非常高的,他们可以一下给很高的估值,但是他们就不会说我有很多钱,这是一块,这是实际上是在做的。 第三,可能大家比较关心的所谓的证券市场,大家觉得降息之后,整个资金到股市里面去了,这是不是也是一个虚拟的,没到实体里面去,实际上很明显我觉得也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管是直接融资,证券融资就是一个融资方式,银行这块是间接融资,我把钱存到银行,然后银行给到实体里面去。如果说股票市场不断扩张的话,包括证券市场,这两年速度很快,实际上它也是到实体经济里面去,从这几个面上看的话,也就是说钱出来的话一定会到有盈利能力的地方去,这样来看,其实我们是不用担心实体或者虚拟这块的,是这样去考虑问题。

Q

和讯网

您认为哪些行业会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A

冯俏彬

我觉得要分析政策的话,他本身就是一个延伸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很难去决定整个经济趋势,如果那样整个经济就没有周期了,这样看本身这个是有一些偏见的,目前这个政策的确不是像之前想的效果那么好,这个好我觉得应该是客观的。往后看复苏的话,说白了,经济什么时候自身需求稳住,这个时候政策作用大家才会感受到比较明显,因为去年年底托了一把,放了一些项目和资金出来,就会使整个经济的下行是缓慢的,这也意味着整个经济的触底是延后的,这是看复苏的问题。 至于哪些政策(涉及)受益的行业,如果说从这两个渠道去看的话,实际选行业是比较好选的,因为首先我们要找就是有自身趋势,自身趋势在这,政策再来一个锦上添花,这种行业才是一个趋势性的行业。比如我们现在关注比较多的,一是所谓新的消费亮点或者新的热点,各种户外旅游、体育,算是一个层面。二是如果说有盈利的地方,昨天李总理的这个会也是这样提,也是所谓“互联网+”通过我们调研来看,这块是变化非常快的一些行业,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受它的影响,这样来看在边缘性里都会出来一些比较好的公司或者行业,这是我们选行业最主要的一个思路。

Q

和讯网

减税,减轻社会的总体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共同的呼吁,在这方面您觉得我们完成的目标了吗?

A

冯俏彬

关于减税的问题,社会关注度一直很高,也是我们上一届政府和这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进步,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中小企业在税费上给予了非常明显的减轻,社会各界的反映也很好。 但是总体而言,从减轻社会负担这个角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Q

和讯网

A

冯俏彬

是这样,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就把税制改革作为整个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在这之后财政部门提出了一个税制改革的核心表述,叫做六税一费改革。这六税当中,一是营改增,就是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二是消费税、资源税、环境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另外就是清理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所以我们简称叫做六税一费改革。 这六税一费改革当中,总体看上去,营改增是有确确实实的减税效应。财政部也做过测算,如果营改增做到位,在全国范围内要减轻大概四千亿左右的税收。 去年以来,在营改增方面有很多进步,而且在中央也出台了另外一些减轻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方面的税费负担的措施,这方面都有减税的效果。 但是从现在的六税一费核心的改革来看,如果把这个事情全部做到位,实际上总体来讲它的加税效应还是要大于减税的效应,这一点我们觉得应该向社会各界说清楚,而且要引起各方面的警觉。

Q

和讯网

是不是要在当前税负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再深化税制的改革?

A

冯俏彬

现在税制改革方向性非常清楚,主要就是从间接税改为直接税。 我们以前的税制结构,我个人有过一些总结,就是主要分布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前端。 具体地说,我们假设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组成的,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比如我们把生产和交换环节作为前端环节,消费和分配作为后端环节。如果这么来看,在这之前我们的税收主要是分布在生产和交换环节的,表现为我们流转税占比很高,间接税占比也很高。 但是税制改革未来发展方向来看,或者从一个国家构建现代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要求来看,我们的税制结构改革肯定要往后端延伸。就是在收入、消费、分配,还有财富方面要分布更多的税种,它可以达到很多方面的功能。可以使我们的税收,一是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大的调节功能,二是也确实可以减轻我们对生产交换环节,也就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可以使我们的税收更加优化、更加中性,更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种税制改革方向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就是由间接税向直接税的方向转化。所以说,我一直表示,我们大的改革方向第一是正确的,第二是必须要深化坚持改革下去的。 我国税费名目还是有点繁多。

Q

和讯网

大家知道,当前政府财政收入其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税收,还有一部分是各种税费、基金等,有一些研究指我们当前总体的税负其实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如果加上一些费和基金等,总体社会负担就比较高了,是这样吗?

A

冯俏彬

这方面情况是这样的,在税收上有一个衡量社会负担的指标,叫做宏观税负,这个宏观税负又分成大口径、中口径和小口径。通常所说的以税收来计算的社会负担,它的计算公式就是税收和GDP的比值,用这个比值来计算我们叫做小口径,叫做狭义的宏观税负。这个税负水平有多高呢?以2013年、2014年左右的数据,我们大概也就是在20%左右。 20%左右,无论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和我们自己的分配结构相比,这个比例都不算高。这是我们一个基本判断,以税收表现的负担实际上是不高的,这也是我们有一些部门领导,还有一些专家向社会做解释,说我们税收负担并不重,这一点我同意。 但是问题在于,作为老百姓这个角度来讲,他在谈到税收负担的时候,由于对政府的收入结构并不是太清楚,还是感觉比较高。这是因为,政府的收入当中,除了以税收形式,取得一部分之外,还有其他的收入形式,具体表现在我们说的各种各样的费,还有各种各样的基金。 我们有一个专业名词叫非税收入,里面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是大致以各种费和基金组成。如果把这两块加起来,把费、基金,还有其它的一些收入再加起来的话,这个比例我们叫做广义的宏观税负。一计算下来,那么我们以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税负水平就可以达到36%。 换句话说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和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之间有16%的差距,这个差距非常大。 为什么普通的老百姓、企业,还有整个社会会认为政府的税收负担太重,原因就在这儿。原因不完全在于税收,我们税收当然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政府收入结构本身是比较大的。有时候老是说名目比较繁多,是从这个原因上体现的。

Q

和讯网

36%的税负在国际上看是不是就不算低的了?

A

冯俏彬

我们做过比较,如果以36%来算的话,无论是和OECD国家相比,还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水平算中等略偏上一点,不算最高,但是也不低。这一点是要明确的。

Q

和讯网

如何能让我们居民普遍的税负感觉更轻一点,有没有一些举措和政策选择?

A

冯俏彬

我想说的一个意思,首先,对于税收大家要客观的、理性的看待,实际上就是有人类社会开始,就是人组成成社会的时候就有税收,所以税收是非常古老的存在,换句话说有人类社会就有税收,所以我们简单地讲降低税收,或者不要税收,这种想法都是不太理智的。 第二,我们当然希望税收越少越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方面我们政府在一些方面是可以做工作的,让大家减轻税负的痛苦感。比如现在,一是对政府的整个费和基金要进行清理,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收费的问题上,一定要向老百姓讲清楚收费的依据、收费的标准,以及收费的资金是怎么使用的。这方面随着我们公共服务的加强,实际上是涉及到了一个更大的命题,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定价问题,到底多少钱合适。 在去年年末,新华社连发了十篇文章,问政府的钱去哪儿了?其中包括大家非常关心的停车费,还有高速公路收费,甚至还包括其他的费用等等,其实这里面反映的都是问题,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就是这些属于公共服务收费的钱怎么用的。而现在没有人能够把这个事情说得清楚。 所以第一步,我看有一些专家和老百姓对这个问题的要求,就是收入要纳入预算,让我们看到这个钱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还只是第一步,其实后面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旦我知道了这个钱到底收了多少、用了多少之后,我下面接着问的问题,就是这个钱的收费标准是怎么定出来的,应该有什么样的调整机制,应该有什么样的立项机制。这些更深层次、更复杂的问题渐渐就会被扯出水面。 所以,对于费、基金的问题,第一步是要对它进行清理,要做到家底有数。现在坦率来说这方面的情况很乱,还不能够说我们对这个家底很清楚。 第二步才是对基金进行一些清理。大家也看到,去年以来政府回应减税的呼声其实主要是表现在降低税费上面,这也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就是减税不如减费、减基金,这是更具有现实性,而且从制度体系的建设上来讲,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恐怕从费和基金的清理、规范,以及后期的监管上入手,这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的。

Q

和讯网

是不是可以在立法方面有一些作为?

A

冯俏彬

对,您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比如,去年财政部随着油价下降,当时连续三次发文提高了燃油税,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很大。包括我还有其它一些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税收的立法权问题。 财政部在提高燃油税问题上,在现在的法规体系下来说,并不涉嫌违规,当然也谈不上违法,它也是在授权的基础上把这个事情做出来的。 但是问题在于,正如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女士讲的那样,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税收在内的立法权要逐渐的拿到政府之外的另外一个部门来确定。这是更根本性的问题了,税收立法权要收归人大。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凡是政府要加税,或者新增税收,涉及到税收方面的变动,换句话说就是要增加社会负担的举措,都要得到人大的同意。而在人大的制度框架下就有一整套的程序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样它会获得更多的合法性。现在这个问题看起来也是比较急迫的问题。 财税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基础。

Q

和讯网

我们当前面临好几项比较迫切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只是一个方面,您感觉它在我们的总体改革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A

冯俏彬

这个太重要了。你一定注意到,克强总理的很多讲话中都提到,财税改革相当于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堂锣鼓,是整个改革的先锋。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把国家的财税体制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和基本保证。原因就是因为财税体制改革规范的就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换句话说,有一个好的财税体制,就相当于管住了政府,就规范了政府。这一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以来政府居于无可置疑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的中国社会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方面的改革才是基础,是其它改革能不能够成功的基本保障。

Q

和讯网

其实各个政府部门都有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权力更大,掌握更多权力,这可能就是造成各种费、基金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能不能做一些推进的工作?

A

冯俏彬

这个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说大了它是一个政治体制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对政府赋权,怎么样对政府行使权利进行监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在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时候,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有望慢慢破题。 但是从现在来看,政府自身通过加强管理,通过公开信息,通过有意识的引入开门改革这样一些事情,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问题在不出大的风险的状态下,轨道上的,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

Q

和讯网

就是总体的政府收入,应该纳入一个可监督的通道里面。

A

冯俏彬

对,透明、公开,可以看到,我们叫它可视化。 首先让我们知道政府怎么花钱、怎么收钱,先让大家看到,看到以后,其中的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就摆不上台面,就会被发现、会被质疑,相关的就会有所规范。所以我们在现阶段可以看到的其实主要还是在公开透明,然后走向规范。 至于构建一个大的政治框架还是比较远的命题。

冯俏彬

我国宏观税负不低

以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税负就可以达到36%。[详细]

冯俏彬

财税体制改革是基础

去年以来,营改增方面有很多进步,都有减税的效果。[详细]

冯俏彬

各种费基金要纳入预算监督

收费标准是怎么定出来的,应该有什么样的调整机制。[详细]

冯俏彬

去年有一些减税措施

去年以来,营改增方面有很多进步,有减税的效果。[详细]

出品人:和讯特稿部

信息提供热线:010-85650830

广告合作:点击进入

给我们提意见

欢迎关注中国经济学人!

关注中国经济学人

经济,经济学人,对话,茅于轼,中国,中国经济学人
CopyRight @ 和讯网 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r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